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橹罟子的意思、橹罟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橹罟子的解釋

果名。波羅蜜的一種。 宋 範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果》:“櫓罟子,大如半升碗,諦視之,數十房攢聚成球,每房有縫。冬生青,至夏紅,破其瓣,食之微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橹罟子(lǔ gǔ zǐ),是漢語中對一種熱帶、亞熱帶地區常見植物果實的特定稱謂,尤其在中國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及東南亞華人社區使用較多。其詳細釋義如下:

  1. 指代對象

    橹罟子特指露兜樹科(Pandanaceae)露兜樹屬(Pandanus) 多種植物的聚合果。最常見的是露兜樹(Pandanus tectorius) 的果實。這種果實外形獨特,呈橢圓形或球形,由衆多核果狀小果聚合而成,表面有六角形的瘤狀凸起,外觀類似菠蘿(鳳梨),故在民間常被稱為“假菠蘿”、“野菠蘿”或“林投果”(“林投”是露兜樹在閩南語、台灣話中的稱呼)。

  2. 名稱由來(字義解析)

    • 橹罟 (lǔ gǔ):此名稱源于方言(主要為粵語、閩南語等)的音譯或古稱。
      • “橹”原指劃船的工具,在此可能與植物形态無關,而是音譯成分。
      • “罟”原指漁網。有說法認為其果實表面凸起的瘤狀結構(即宿存的花柱和柱頭)排列規則,形似漁網(罟)的網格,故稱“罟子”。“橹罟”合稱,意指“形如網罟的果實”。
    • 子 (zǐ):在漢語中常用于表示植物的種子或果實(如“瓜子”、“松子”)。此處明确指代該植物的聚合果。
  3. 植物特征與用途

    • 形态:橹罟子成熟時呈橙紅色或黃紅色,由數十個木質化的小核果緊密聚合而成,每個小核果頂端有宿存的角狀或乳頭狀突起(即退化花柱),這是其标志性特征。
    • 食用性:果實内部的小核果含有少量可食用的種仁,但肉質部分少,纖維多,口感粗糙,味微甜帶澀。在民間,成熟果實有時被直接生食或煮食,更多是作為饑荒或野外生存時的應急食物。其嫩芽(芯)亦可食用。
    • 藥用價值:在傳統中醫藥和民間草藥學中,橹罟子被認為具有止咳、清熱、利尿、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療感冒咳嗽、痢疾、水腫等症。其根、葉也常入藥。
    • 其他用途:露兜樹的葉片纖維堅韌,常用于編織席子、籃子、帽子等手工藝品;其氣生根發達,有固沙護堤的作用。
  4. 權威來源參考

    該詞條的解釋主要依據權威漢語辭書及植物學、本草學典籍:

    • 《漢語大詞典》:作為收錄漢語詞彙最全面的曆史性語文辭典,其對“橹罟子”的釋義具有核心參考價值,明确其指露兜樹的果實及名稱來源。
    •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雖然未直接使用“橹罟子”之名,但其中記載的“橹罟”或相關别名(如“露兜”)及其藥用價值的描述,是理解該植物傳統應用的重要曆史文獻依據。
    • 《中國植物志》:由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編纂,是植物分類和命名的國家标準參考,提供了“露兜樹”及其果實的科學描述和分類信息,是“橹罟子”指代對象的生物學基礎。
    • 地方中草藥志/辭典(如《廣東中藥志》、《福建藥物志》):詳細記載了“橹罟子”在地方傳統醫藥中的名稱、形态、性味、功效及應用,體現了其實際使用價值。

“橹罟子”是一個具有地域特色的漢語詞彙,特指露兜樹屬植物的聚合果,尤指露兜樹的果實。其名稱“橹罟”可能源于方言音譯及對其果實表面網狀特征的描述,“子”表明其為果實。該果實外形似菠蘿,可有限食用,并具有傳統藥用價值。其釋義的權威性建立在《漢語大詞典》的詞條定義、《本草綱目》等古籍的記載、《中國植物志》的科學分類以及地方藥物志的應用實踐基礎之上。

網絡擴展解釋

“橹罟子”一詞有兩種不同釋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植物果實(主要含義)

基本定義
橹罟子是露兜樹科植物露兜樹的核果,屬于波羅蜜的一種,又稱“假菠蘿”“野菠蘿”。其果實由數十個小核果聚合成球狀,成熟時呈紅色,可食用,味微甘。

分布與藥用
主要分布于福建、台灣、廣東、海南等南方地區。中醫認為其性涼,歸腎、脾、肝、胃經,具有補脾益血、行氣止痛、化痰利濕等功效,常用于治療痢疾、胃痛、咳嗽、疝氣等症。内服可煎湯或浸酒,外用可煎水洗患處。

二、成語比喻(較少見)

引申含義
極少數資料提及“橹罟子”可比喻受壓迫的弱勢群體(如),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方言或特定語境相關,需謹慎使用。

總結建議

别人正在浏覽...

熬愁被被蠶匾長苞常選持中處方蜑戶點污釣絲竹敵鬭低速抖索隊舞獨邁盾橹二荒地發怒穿冠分支分配器膚受之言輻照槁項黃馘管見鼓橐含苴奸豪驕伐椒坡吉莫靴驚雷糾謬疾隙炕洞梁王翎頂靈橐敏感拏事捏搭牛酪讴思樸騃千衛請屬青土秋浦日中神策深春石錢手提箱肆略湯瓢透撞兒推脫徒庸往蹇枉徑舷燈曉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