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俸給和爵位。《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鄭玄 注:“祿,所以受食;爵,秩次也。”《國語·晉語九》:“ 穆子 召之曰:‘ 鼓 有君矣,爾心事君,吾定而祿爵。’”《墨子·耕柱》:“今 衛 君無道,而貪其祿爵。”《史記·秦本紀》:“事 虞 君, 蹇叔 止臣。臣知 虞 君不用臣,臣誠私利祿爵,且留。”
“祿爵”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如下:
祿爵(拼音:lù jué)指俸祿和爵位,即古代官員的薪資待遇與等級頭銜。其中:
《禮記·王制》
記載周代制度:“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鄭玄注:“祿,所以受食;爵,秩次也。”
(說明祿爵是等級制度的核心)
《墨子·耕柱》
批評衛君無道時提到:“貪其祿爵”,指官員為俸祿爵位而依附昏君。
《史記·秦本紀》
記載百裡奚自述:“臣誠私利祿爵,且留”,體現個人對祿爵的追求。
祿爵是古代政治體系中的重要概念,既包含經濟待遇(俸祿),也象征社會地位(爵位)。其作用包括: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可參考《禮記》《國語》等文獻原文。
祿爵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分組成。祿的筆畫數為10畫,爵的筆畫數為17畫。
祿的部首是示部,筆畫數為4畫;爵的部首是爪部,筆畫數為4畫。
祿爵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職制度中。祿指的是官員獲得的俸祿,爵則是指貴族的爵位。因此,祿爵表示的是官職高貴、地位尊崇的意義。
祿爵的繁體字為祿爵。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祿的上半部分是示,下半部分則是各種各樣的不同形狀,請參見造字典中的具體描述;爵的上半部分是方形的爪部,下半部分是一條直線與兩個彎曲的形狀。
1. 他因為出色的工作成績,得到了祿爵的封賞。
2. 這位老師嚴厲要求自己,希望通過不斷努力獲得更高的祿爵。
祿位、祿源、祿食、祿賜
官爵、官職、地位、職位
下賤、貧苦、賤職、地位低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