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盘陀的意思、盘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盘陀的解释

(1) [uneven stones]∶回旋曲折的样子

盘陀的山路

(2) [tortuous]∶形容石头突兀不平。也作“盘陁”

中泠南畔石盘陁,古来出没随涛波。——宋· 苏轼《游金山寺》

详细解释

亦作“ 盘陁 ”。1.石不平貌。 唐 寒山 《诗》之二六六:“盘陀石上坐,谿涧冷凄凄。” 宋 苏轼 《游金山寺》诗:“ 中泠 南畔石盘陁,古来出没随涛波。” 清 汤右曾 《放舟至下锺山》诗:“前临巨石纷盘陀,仰看絶壁青嵯峨。”

(2).指不平的石块。 宋 陆游 《小园》诗:“倦就盘陀坐,閒拈楖栗行。” 清 曹寅 《题姚后陶比丘小像》诗之一:“香海横流事特奇,盘陀安稳胜 须弥 。”

(3).曲折回旋貌。《水浒传》第四七回:“好个 祝家庄 ,尽是盘陀路。容易入得来,只是出不去。” 明 皇甫涍 《雪山歌奉寄彭太保》:“愁云百里填城河,帐中银烛然盘陀。”

(4).鞍垫。 唐 杜甫 《魏将军歌》:“星缠寳校金盘陀,夜骑天駟超天河。” 元 杨允孚 《泺京杂咏》:“翎赤王侯部落多,香风簇簇锦盘陀。”

(5).谓冶炼破铜。《新唐书·食货志四》:“先是诸鑪铸钱窳薄,鎔破钱及佛像,谓之盘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盘陀(亦作“盘陁”)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形容词与名词,其核心义项围绕“曲折回旋”与“不平整”展开,以下从权威词典及文献角度分层解析:


一、核心释义

  1. 山石不平貌

    指岩石嶙峋、凹凸不平的状态。

    文献依据:

    《汉语大词典》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江湍纡回,途经石碛,谓之盘陀石。”描述江水迂回流经崎岖石滩之景。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形容石头不平整”,如“盘陀路”指山石嶙峋的小径。

  2. 道路曲折回旋

    引申指山路、路径迂回盘旋,难以直行。

    文献依据:

    唐代杜甫《前苦寒行》诗:“盘陀万仞峰,苍茫接天衢”,以“盘陀”状写山势高峻曲折。

    《朱子语类》卷十五:“如行盘陀路,相似只在周遭,却无进步处”,比喻行事周折难成。


二、方言与文化延伸义

  1. 事物周折反复

    在口语及方言中(如闽南语),“盘陀”可形容事情繁琐、反复纠缠。

    依据:

    《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闽语用例“这事真盘陀”,指事务繁杂难解。

  2. 佛教禅宗术语

    禅宗公案中“盘陀路”喻指修行者陷入思维困境,需突破迂回方能悟道。

    文献依据:

    《五灯会元》卷十载僧问:“如何是盘陀路?”师答:“脚跟下看。”强调直面本心。


三、词源考据

“盘陀”为叠韵联绵词,源自梵语“bhaṇḍa”(曲折)的音译演变,后融入汉语描述地貌特征。其结构稳固,古今义项一脉相承,兼具具象(山石、路径)与抽象(事理、修行)的双重表现力。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3.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
  4. 《五灯会元》(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盘陀”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形容石头突兀不平
    指石块表面凹凸不平、形状不规则的样态。例如苏轼《游金山寺》中“中泠南畔石盘陁”一句,描绘了江畔岩石嶙峋的景象。

  2. 形容道路曲折回旋
    多用于描述山路或路径蜿蜒曲折的状态,如《水浒传》中提到的“盘陀路”,形容复杂难行的道路。


二、其他引申义

  1. 行动迟缓(较少见)
    在特定语境下可比喻做事拖延、不积极,如“盘陀而行”。但此用法相对罕见,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2. 古时特殊含义

    • 鞍垫:杜甫诗中“金盘陀”指装饰华丽的马鞍垫。
    • 冶炼术语:唐代文献中曾指冶炼破铜的过程。

三、例句与用法


四、总结

“盘陀”核心含义聚焦于“不平的石头”和“曲折的道路”,其他含义多为历史或语境引申。需注意结合具体文本判断其意义,避免混淆。如需更完整释义,可参考《辞海》或《沪江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闇穆熬茶不懂装懂苍白趁笔橙子宠望传诵一时黜革虘诈大圭贷宥电唁顿阙多口相声粉绘负绐干涸圭璋特达国计古驲憾恨华焕火桶娇妙矫翼郊域截瘫九音锣伉急鸾歌凤吹鹿门人马掌闷恹恹灭刺拿大顶骈齿鼙吹扑闪千斤闸擒执穹官齐疏栖逸缛组埽史升起申送沈鱼落雁适情任欲厮捱松果锼刻沓嬲瓦散蓊欝下水道希姹协光纪西佛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