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解甲而卧。有枕戈待敵之意。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舊聞·席氏多賢》:“受任以來,剿賊是務,捐資竭産,卧甲枕戈,凡數月不寝處。” 清 張際亮 《傳聞》詩:“地險将軍仍卧甲,天高使相但銜杯。”
“卧甲”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體現,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卧甲”字面意為“不解甲而卧”,即士兵不脫下盔甲休息,保持隨時作戰的狀态。它形容在面臨威脅或挑戰時,始終保持高度警惕和備戰姿态。
核心意義
指軍事行動中,戰士即使休息也不卸下盔甲,體現枕戈待旦的臨戰狀态,強調對突發敵情的快速反應能力。
引申含義
可比喻個人或團體在非軍事場景下,面對潛在危機時的未雨綢缪和嚴陣以待,如商業競争、考試準備等。
常見搭配
常與“枕戈”連用為“卧甲枕戈”,強化備戰意象(例:清代錢泳《履園叢話》提到“卧甲枕戈,凡數月不寝處”)。
文獻記載
該詞多見于清代文獻,如:
現代應用
可用于強調危機意識或高度責任感,例如:“科研團隊卧甲攻關,提前完成疫苗研發。”
與“枕戈待旦”近義,但“卧甲”更側重裝備不離身的具象化描寫,而“枕戈”偏向武器隨身攜帶的意象。兩者均屬軍事成語,現代多用于比喻義。
卧甲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指戰士在戰鬥或休息時躺下來,取下身上的甲胄。甲胄是指古代士兵在戰鬥中穿戴的铠甲或盔甲,用于保護身體。
卧甲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田(甲是由田字旁加一點組成)和7畫。
卧甲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當士兵們在戰鬥結束或休息時,會躺下來将沉重的甲胄脫下來,以獲得舒適和放松。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就卧在地上,同時脫下身上的甲胄,因此形成了“卧甲”的說法。
卧甲的繁體字為臥甲。
在古代漢字中,卧甲的寫法并不完全一樣。具體寫法可以參考象形字的變化,不過在現代漢字書寫中,已經統一為現代形态。
1. 在戰場上,戰士們奮勇作戰,卧甲之後才能真正休息。
2. 他筋疲力盡地躺在床上,就像卧甲的老将士。
卧房、卧床、卧鋪、卧室、甲胄。
脫甲、休憩。
穿甲、作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