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rown]
(2) 在水或其它液體中窒息
落水而溺死
(3) 由于淹沒在水或其他液體中而使窒息
溺死了三隻小貓
他在河裡溺死了
淹死。《莊子·盜跖》:“ 直躬 證父, 尾生 溺死,信之患也。”《漢書·翟方進傳》:“惟君登位,於今十年,災害并臻,民被飢餓,加以疾疫溺死,關門牡開。” 唐 韓愈 《黃陵廟碑》:“ 舜 死葬 蒼梧 ,二妃從之不及,溺死 沅 湘 之間。” 蕭紅 《生死場》一:“兩隻蝴蝶飛戲着閃過 麻面婆 ,她用濕的手把飛着的蝴蝶打下來,一個落到盆中溺死了!”
溺死(又稱淹死)是指人體因浸沒于液體(如水)中導緻窒息死亡的生理過程,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核心機制
當口鼻被液體淹沒時,人體會因嗆入液體引發喉部痙攣,導緻呼吸道阻塞和肺泡氣體交換受阻,最終因缺氧窒息死亡。溺死屬于機械性窒息死亡的一種。
醫學特征
曆史記載
中醫典籍《金匮要略》(東漢)最早記載溺死急救法,提出應盡快排出體内積水。《諸病源候論》(隋代)進一步說明救治原理為「洩瀝其水,令氣血得通」。
特殊類型
包括幹性溺死(喉痙攣緻窒息,肺部無水)和濕性溺死(大量液體進入肺部)。文獻記載中「尾生抱柱」典故(《莊子·盜跖》)即描述守信者溺死場景。
近義詞:滅頂、溺斃(現代醫學多用「溺亡」表述)。需注意溺水後存活者可能發生繼發性溺死(24小時内因肺損傷死亡)。
《溺死》是一個漢語詞組,用來描述因意外或故意淹沒水中而死亡的情況。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溺」和「死」。
「溺」這個字由「氵」和「心」兩個部首組成,「氵」是水的象形字,「心」則表示内心。根據漢字書寫規則,首先寫水部「氵」,然後寫「心」。它的總筆畫數為12。
「死」這個字由「歹」和「夂」兩個部首組成,「歹」表示死亡,「夂」表示行走。根據漢字書寫規則,首先寫「歹」,再寫「夂」。它的總筆畫數為6。
「溺死」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王莽傳》中。在文中,它被用來描述當時王莽統治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導緻很多人因為水災而死亡。
「溺死」的繁體字為「濳死」。
在古代,「溺死」在石鼓文中的寫法為「溺殺」。
他因不慎跌入河中,最終不幸溺死。
溺水、溺愛、溺死、溺亡。
淹死、沉溺。
救活、脫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