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nuff(of a candlewick)] 燈心燃燒時結成的花狀物
(1).燈心餘燼結成的花狀物。 北周 庾信 《對燭賦》:“刺取燈花持桂燭,還卻燈檠下燭盤。” 宋 蘇轼 《西江月·坐客見和複次韻》詞:“燈花零落酒花穠,妙語一時飛動。” 巴金 《家》四:“燈光因了燈花增大而變得更微弱了。”
(2).俗以燈花為吉兆。 唐 杜甫 《獨酌成詩》:“燈花何太喜?酒緑正相親。”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五本第一折:“你幾時來?可知道昨夜燈花報,今朝喜鵲噪?”《紅樓夢》第二八回:“女兒喜,燈花并頭結雙蕊。”
“燈花”是漢語中的傳統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燈花指燈芯燃燒時餘燼結成的花狀物。古代油燈或蠟燭燃燒時,燈芯未完全燃盡的部分會形成紅熱狀态的灰燼,因其形狀類似花朵而得名。例如《西江月》中“燈花零落酒花穠”便描繪了這一現象。
在民俗文化中,燈花被視為吉兆。古人認為燈花出現預示喜事臨門,如《文明小史》提到“燈花結了又結,喜鵲叫”象征親友歸來。杜甫詩句“燈花何太喜”也以燈花寄托對美好事物的期待。
“燈花”既是自然現象的描述,也是文化符號,承載着古人對生活的觀察與浪漫想象。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引用,可參考《全唐詩》《東坡樂府》等文獻。
段落1:
《燈花》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燃燒的燈火或燭花。
段落2:
根據《規範漢字部首表》的分類,可以拆分成“火”的部首和“艹”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段落3:
《燈花》來自于古代的漢語,源于民間的詩歌、散文和傳統節日。在古代農曆的正月十五,人們會在房屋周圍或庭院中裝飾和點亮各式各樣的燈火和燭花,以慶祝元宵節。
段落4:
《燈花》的繁體字為「燈花」。
段落5:
在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中,多種寫法被使用過。古時候《燈花》的寫法多為「燈華」,其中「燈」指的是燈火,「華」指的是燭花。
段落6:
1. 夜晚的街道上,燈花閃爍,煞是好看。
2. 這家餐廳的裝飾就像一朵盛開的燈花。
3. 在元宵節的晚上,人們走街串巷,觀賞着各種各樣的燈花。
段落7:
燈火、花燈、燈燭、花燈、燈籠、燈光、燭花、花蕊等。
段落8:
燭火、火苗、燈火、燭花、蠟燭等。
段落9:
黑暗、熄滅、無光、無燭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