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夜晚的月亮。 南朝 宋 鮑照 《和王義興七夕》:“宵月向掩扉,夜露方當白。” 南朝 陳 顧野王 《拂崖篠賦》:“入扇壁之宵月,映 沅 澧 之驚湍。”
(2).指夜晚。 北魏 高允 《鹿苑賦》:“奉請戒以畢日,兼六時而宵月。”
“宵月”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夜晚的月亮
多用于詩文描寫,常見于古典文學。例如南朝宋詩人鮑照在《和王義興七夕》中寫道:“宵月向掩扉,夜露方當白”,這裡的“宵月”即指夜空中明亮的月亮。
泛指夜晚
如北魏高允《鹿苑賦》中的“兼六時而宵月”,此處“宵月”代指整個夜晚的時光。
現代常将“宵月”用于姓名,其寓意結合了單字含義:
該詞屬于古典文學詞彙,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但在詩詞、名字中仍保留其意境。如需更詳細的詩文引用或名字解析,可參考古籍或命名類資料。
宵月是由"宵"和"月"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宵月指的是夜晚的月亮,即在晚上時分升起的月亮。
宵的部首是宀,宵的筆畫數為10。
月的部首是⺝,月的筆畫數為4。
宵月的繁體字為"宵月"。
在古時候,宵月的寫法與現在相同,即"宵月"。
1. 天空中的宵月寂靜地照亮了黑夜。
2. 宵月下,他一個人靜靜地散步在小巷中。
宵月沒有常見的組詞用法,不容易與其他詞彙搭配。
宵月的近義詞可以是"夜月"。
宵月的反義詞可以是"晝月",指的是白天時的月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