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言論笃實。亦指言論笃實的人。《論語·先進》:“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2).确當的評論。 明 胡應麟 《詩薮·古體下》:“ 廷禮 首推 太白 , 于鱗 左袒 杜陵 ,俱非論篤。”
論笃(lùn dǔ)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該詞由"論"(言論、論述)與"笃"(忠實、深厚)構成,本義指「言論誠懇而深刻」的狀态。《漢語大詞典》定義為"言辭懇切,論說精深",強調論述過程中體現的真誠态度與紮實根基。
詞源發展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其最早見于《禮記·中庸》注疏,原指學者在學術探讨中"持論堅實不虛浮"的特質。宋代儒學文獻中,逐漸延伸出"以笃實精神治學論道"的哲學内涵。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收錄其雙重用法:
近義辨析
與"笃論"構成同素異序詞,但語義側重不同:"論笃"強調論證過程,而"笃論"側重結論的可靠性(參考《辭海》第七版語義比較條目)。
權威參考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新華成語大詞典》特别标注其為"承載中國傳統學術方法論的重要概念",常見于哲學史及文論研究領域。
“論笃”是一個源自古典漢語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言論笃實
指言辭誠懇、态度真誠的人或言論。例如《論語·先進》中提到“論笃是與”,即對說話笃實的人表示贊許()。
引申為對言行一緻者的肯定,強調“笃”有忠實、深厚之義()。
确當的評論
指内容客觀、符合實際的評價。如明代胡應麟在《詩薮》中運用此詞,強調評論需公正合理()。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是《論語·先進》中的“論笃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孔子在此提出:僅憑言論的誠懇不足以判斷一個人是否為真君子,還需觀察其行為是否表裡如一()。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聽其言而觀其行”的核心原則。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論語》原文及注釋()或權威字典()。
百嘉白薤暴殄臂長鄙惡敝帚自享不疼不癢草麻出沐詞史蹙繩當擔丹鉛甲乙定崗芳苞方略凡俗肺府封國分總給施姑娘追漢鼎行政訴訟含冤滈汗講蒐絞鋒結帳精涉久固蹶洩君明刊正露表妙聲沐熏牛儈平狀僻倪跷蹄辇腳求賢卻坐取樣日景月氏煽虐沈思石宮首丘雙文數不着水西書架庶明舒啟肅敬晩光未刻哮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