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从侧面或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 宋 苏轼 《书吴道子画后》:“ 吴道子 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新旧唐书十九·武氏死中宗立皆在洛》:“凡史文緐简合宜者少,赖善读书者从旁见侧出而得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其妙处总在旁见侧出,吸取题神,不是此诗,恰是此诗。”
(2).指头绪纷繁,枝节横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荆》、《刘》、《拜》、《杀》之得传於后,止为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
“旁见侧出”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páng jiàn cè chū,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指从不同角度或侧面表现事物的形象,强调通过间接、多维的方式呈现核心内容。常用于艺术创作或文学描写中,形容手法灵活、不直白。
出自宋代苏轼《书吴道子画后》:“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伪斜平直各相乘除。”
此处苏轼以吴道子的绘画技巧为例,说明其通过光影变换和侧面勾勒,使人物形象立体生动。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出处原文,可参考苏轼《书吴道子画后》及清代文论相关文献。
《旁见侧出》是一个成语,意为从旁观察得出结论。它形容通过观察旁人的行动举止或言谈举止来推测其内心世界或意图。
《旁见侧出》的拆分部首是日、见、人,其中“日”部表示意义是“旁”,“见”部表示意义是“观察”,“人”部表示意义是“人物”。它的总笔画数是12画,其中“日”部有4画,“见”部有7画,“人”部有2画。
《旁见侧出》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论语》中的一句话:“朋友之智,虑过而反观其身,则不足以为朋友也已。”它在现代汉字中写作“旁见侧出”,在繁体字中写作“旁見側出”。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旁见侧出》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为“旁見儕出”,其中“儕”为早期汉字,后来被现代汉字的“侧”所代替。
他的行为言谈暴露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可以说是旁见侧出。
旁征博引、旁门左道、旁敲侧击、见风使舵
旁观者清、深思熟虑、洞悉内情
直观、表里如一、一览无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