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誠愫 ”。情愫;真情實意。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太平廣記》卷五三引 唐 谷神子 《博異志·楊真伯》:“ 真伯 因起,乃視其所留詩曰:‘君子竟執逆,無由達誠素。明月海上山,秋風獨歸去。’” 宋 曾鞏 《乞登對狀》:“況親承聖問,實臣吐盡誠素之時,其不敢自默,此臣愛君事國之義也。” 明 陳子龍 《送默公師應試燕都》詩:“朗然冰雪心,十年奉誠愫。”
“誠素”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真誠樸素的品質或态度,由“誠”(真誠、誠實)和“素”(樸素、簡單)組合而成,強調為人真實、不虛僞,體現質樸的品行。
真情實意
在古漢語中,“誠素”常寫作“誠愫”,表示内心的真摯情感或真實心意。例如:
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如《洛神賦》《博異志》等),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詞典。
誠素這個詞是指一個人言行真誠,言辭簡樸的品質。以下是對該詞的各個方面的解釋:
誠素的部首是讠(讠為讓字旁),共有10個筆畫。
誠素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論語》中,其中有“誠者,言之者也;素者,行之者也”這樣的描述。在繁體字中,誠素的寫法為「誠素」。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誠素的寫法有所不同。有時候會把誠字的“讠”換成“言”,素字的隸書形态相對于現代會有一些區别。
他說話一直很誠素,所以大家都很願意和他交流。
誠實、素質、誠信、素養。
真誠、樸素。
虛僞、華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