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令,節氣;節令的順序。 南朝 梁 江淹 《謝仆射遊覽》詩:“凄凄節序高,寥寥心悟永。時菊耀巖阿,雲霞冠秋嶺。” 唐 駱賓王 《疇昔篇》:“ 江 南節序多,文酒屢經過。共踏春江曲,俱唱采菱歌。” 清 納蘭性德 《鹧鸪天》詞之一:“驚節序,歎沉浮,穠華如夢水東流。” ********* 《青春》:“每更節序,輒動懷思,人事萬端,那堪回首,或則幽閨善怨,或則騷客工愁。”
“節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節令、節氣的時間順序,即一年中按自然規律劃分的節氣時序(如二十四節氣),強調時間的有序更替。
多見于古典詩文,例如:
與“節令”“時序”近義,但更強調節氣間的連貫性與規律性,體現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自然規律的觀察總結。
“節序”既是對自然規律的客觀描述,也承載了古人對時間與生命的哲學思考,兼具實用與文學雙重價值。
節序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時間、事物或事件的先後順序。它可以用來描述節日、季節、功課、考試、比賽等各方面的順序安排。
節序的拆分部首是「艹」和「㕣」。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節序」一詞起源于《詩經·王風·采葛》:“夙夜在公,曰不好狎。”其中的“夙夜”是指時間的順序,後來逐漸演化為“節序”。
節序的繁體字為「節序」。
古代漢字中的「節序」寫作「孑孓」,在金文和篆文中呈現不同的形态和寫法。
1. 我們需要按照節序來安排參賽隊員的出場順序。
2. 學習要有節序,先易後難,逐步提高。
節日、季節、時序、次序、程式、順序
序列、次第、順次、先後
逆序、錯亂、無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