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拗字的意思、拗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拗字的解釋

律詩中不合常格的字。亦指詩文中生硬的字眼。 宋 範晞文 《對床夜話》卷二:“五言律詩固然要妥貼,然妥貼太過,必流於衰。苟時於第三字中下一拗字,則妥貼中隱然有峻直之風。” 林纾 《書<黃生劄記>後》:“用頓筆,則斷不流利,故有拗字、蹇字、澀字之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拗字”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拗字”原指律詩中不合平仄常格的字,也泛指詩文中生硬、不順口的字眼。例如在七言律詩中,若某句未遵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規則,則稱為“拗句”,句中對應的字即為“拗字”。

二、讀音與字源

  1. 讀音:

    • “拗”字有三個讀音:
      • ǎo(如“拗斷”):表示用手折斷或彎曲。
      • ào(如“拗口”):指語言不順、不流暢。
      • niù(如“執拗”):形容性格固執、不馴順。
    • “拗字”中的“拗”讀作niù。
  2. 字源:

    • 形聲字,由“扌(手)”和“幼”組成,本義與手部動作相關,如拉拽、折斷。
    • 引申為“不順從”或“固執”,體現動作與性格的雙重關聯性。

三、文學應用

在古詩詞中,詩人會刻意使用“拗字”打破平仄規則,形成獨特的韻律效果。例如唐代溫庭筠《達摩支曲》中的“拗蓮作寸絲難絕”,通過“拗”字營造出語言張力。

四、拓展用法

現代語境中,“拗字”也可泛指故意曲解文字本義或生造詞句的行為,例如在文學批評或網絡語言中批評用詞不當的現象。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拗字的意思

拗字是指在篆隸之間的文字演變中形狀變化複雜的字。拗的意思是歪斜、扭曲。在古代字書中,拗字也稱為“歪字”。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拗字的部首是手。手字作為一個部首含義廣泛,而拗字則是手字在構字上的一種變化形式。拗字的筆畫數目較多,通常超過十畫。

來源

拗字最早出現在篆書時期,當時的字形非常規則。隨着時間的推移,筆畫逐漸變形,出現了扭曲和歪斜的特點。拗字在隸書時期逐漸豐富,并在楷書中得到更大的發展。現代書法中的拗字則是經過演變和藝術處理的産物。

繁體

拗字在繁體中的寫法與簡體中保持一緻,即“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拗字是以扭曲的橫平豎直為主要特征。其筆畫常常有許多的彎曲和連接,使整個字形呈現出優美而獨特的感覺。這種字形之所以得名為拗字,是因為其寫法以手的扭曲為基礎。

例句

1. 這個字的拗形真是别出心裁,引人注目。

2. 老師教給我們如何寫拗字的技巧。

組詞

拗手(形容手勢扭曲)、拗曲(形容扭曲不直)、拗口(指言辭奇特而難以理解)、拗勁(指不聽從規則而自作主張)。

近義詞

曲字、扭字、歪字

反義詞

正字、直字、規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