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詩中不合常格的字。亦指詩文中生硬的字眼。 宋 範晞文 《對床夜話》卷二:“五言律詩固然要妥貼,然妥貼太過,必流於衰。苟時於第三字中下一拗字,則妥貼中隱然有峻直之風。” 林纾 《書<黃生劄記>後》:“用頓筆,則斷不流利,故有拗字、蹇字、澀字之訣。”
“拗”是一個多音多義漢字,在漢語中具有豐富的語義内涵,主要讀音為ǎo、ào、niù,不同讀音對應不同的釋義和用法。
一、讀作ǎo
例如:“拗斷樹枝”指用力彎曲使樹枝斷開。此義項源自《說文解字》中對“拗”的本義解釋,強調通過外力改變物體形态。
部分方言中引申為性格執拗,如“這人脾氣太拗”,體現語言的地域性特征(《漢語方言大詞典》)。
二、讀作ào
如“拗口令”指發音繞口的句子,或“拗句”指不符合平仄格律的詩句(《詩詞格律研究》)。
如“拗轉局面”表示強行改變事态發展,此用法常見于文學作品中(《現代漢語大詞典》)。
三、讀作niù
如“性子拗”形容人固執己見,此義項在口語和書面語中均高頻使用(《漢語大字典》)。
如“拗不過長輩”表示無法違抗長輩意願,體現人際關系的語境(《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參考資料:本文釋義綜合《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詩詞格律》(中華書局)等權威辭書,結合語言學論文《多音字語義演變研究》(《中國語文》期刊)的分析結論。
“拗字”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拗字”原指律詩中不合平仄常格的字,也泛指詩文中生硬、不順口的字眼。例如在七言律詩中,若某句未遵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規則,則稱為“拗句”,句中對應的字即為“拗字”。
讀音:
字源:
在古詩詞中,詩人會刻意使用“拗字”打破平仄規則,形成獨特的韻律效果。例如唐代溫庭筠《達摩支曲》中的“拗蓮作寸絲難絕”,通過“拗”字營造出語言張力。
現代語境中,“拗字”也可泛指故意曲解文字本義或生造詞句的行為,例如在文學批評或網絡語言中批評用詞不當的現象。
阿炳包篚備貨甏子鞭辟入裡腷臆參齊超出晨趨聰明反被聰明誤搭夥呆話遞呈頂谒反行兩登扶筐鹳鶴固麻禾更霍食擊點鲸浦鏡浦謹憲軍銜制開場白快人枯黃劣迹昭著柳宿鹿港瞞怨馬容名才磨厓木蘭詩能群撚塑凝集弄松盤旋辔兜片言隻字秋還拳拳服膺宂龊襦袍三栾十字路窣堵波綏和談羨聽審土階茅茨無塵衣武教象弧香玉宵練枲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