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诗中不合常格的字。亦指诗文中生硬的字眼。 宋 范晞文 《对床夜话》卷二:“五言律诗固然要妥贴,然妥贴太过,必流於衰。苟时於第三字中下一拗字,则妥贴中隐然有峻直之风。” 林纾 《书<黄生札记>后》:“用顿笔,则断不流利,故有拗字、蹇字、涩字之诀。”
“拗字”是一个汉语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拗字”原指律诗中不合平仄常格的字,也泛指诗文中生硬、不顺口的字眼。例如在七言律诗中,若某句未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规则,则称为“拗句”,句中对应的字即为“拗字”。
读音:
字源:
在古诗词中,诗人会刻意使用“拗字”打破平仄规则,形成独特的韵律效果。例如唐代温庭筠《达摩支曲》中的“拗莲作寸丝难绝”,通过“拗”字营造出语言张力。
现代语境中,“拗字”也可泛指故意曲解文字本义或生造词句的行为,例如在文学批评或网络语言中批评用词不当的现象。
拗字是指在篆隶之间的文字演变中形状变化复杂的字。拗的意思是歪斜、扭曲。在古代字书中,拗字也称为“歪字”。
拗字的部首是手。手字作为一个部首含义广泛,而拗字则是手字在构字上的一种变化形式。拗字的笔画数目较多,通常超过十画。
拗字最早出现在篆书时期,当时的字形非常规则。随着时间的推移,笔画逐渐变形,出现了扭曲和歪斜的特点。拗字在隶书时期逐渐丰富,并在楷书中得到更大的发展。现代书法中的拗字则是经过演变和艺术处理的产物。
拗字在繁体中的写法与简体中保持一致,即“拗”。
在古代,拗字是以扭曲的横平竖直为主要特征。其笔画常常有许多的弯曲和连接,使整个字形呈现出优美而独特的感觉。这种字形之所以得名为拗字,是因为其写法以手的扭曲为基础。
1. 这个字的拗形真是别出心裁,引人注目。
2. 老师教给我们如何写拗字的技巧。
拗手(形容手势扭曲)、拗曲(形容扭曲不直)、拗口(指言辞奇特而难以理解)、拗劲(指不听从规则而自作主张)。
曲字、扭字、歪字
正字、直字、规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