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月。 唐 駱賓王 《傷祝阿王明府》詩:“嗟乎,輪銷桂魄,驪珠毀貝闕之前,鬥散紫氛,龍劍沒 延平 之水。” 宋 周邦彥 《南柯子·詠梳兒》詞:“桂魄分餘暈,檀槽破紫心。” 明 徐渭 《宴遊西郊》詩:“鈎彎遲桂魄,流曲拟 蘭亭 。”《西湖佳話·孤山隱迹》:“緩步 六橋 ;受用荷香十裡;情期八月,消磨桂魄三更。”
“桂魄”是漢語中對月亮的雅稱,其含義及文化背景可綜合如下:
基本釋義
指代月亮,源自古代傳說“月中有桂樹”的意象。古人将月亮無光的部分稱為“魄”,結合桂樹傳說,形成“桂魄”一詞。
文化淵源
文學應用
該詞多用于營造清冷、幽美的意境,例如:
若需查看更多詩詞用例或文獻細節,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桂魄》是一個漢字詞彙,它指的是桂樹的花朵或桂樹産生的香氣。桂樹是一種常綠植物,其樹葉和花朵具有濃烈的香氣,常被用于烹饪和制作香料。桂樹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義,被視為光榮和美好的象征。
《桂魄》的拆分部首是木,表示與植物有關。它共有15個筆畫,比較複雜。
《桂魄》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和詩詞。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桂樹被視為吉祥和美好的象征,因此與桂樹有關的詞彙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詩人和文人經常使用《桂魄》一詞來表示美好的事物。
《桂魄》的繁體字為「櫟魄」,「櫟」為桂樹的另一種稱呼。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桂魄》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總體上,它的基本形狀和現代寫法差别不大。
1. 秋夜的園子裡,漫步在桂魄飄香的花叢中,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2. 她梳着一束桂魄般的秀發,儀态萬方。
桂樹、桂花、桂香、桂冠、月桂、桂皮
桂香、桂花、月桂
污穢、臭味、惡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