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後立春前下的雪。 唐 劉禹錫 《送陸侍禦歸淮南使府》詩:“ 泰山 呈臘雪, 隋 柳布新年。” 宋 歐陽修 《蝶戀花》詞:“嘗愛 西湖 春色早,臘雪方銷,已見桃開小。”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水一·臘雪》:“冬至後第三戌為臘,臘前三雪,大宜菜麥,又殺蟲蝗。臘雪密封陰處,數十年亦不壞。”
“臘雪”是一個漢語詞語,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如下:
指農曆十二月(臘月)下的雪,特指冬至後至立春前降落的雪。該詞常用于描述冬季寒冷的氣候特征,兼具自然現象與文化寓意。
文學意象
古代詩詞中常以臘雪渲染冬景,如:
傳統藥用
據《本草綱目》記載,臘雪水具有清熱解毒、降火止渴的功效,可用于治療瘟疫、中暑、酒後燥熱等症。其性味“甘冷無毒”,古代常密封保存多年備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或藥用配方,可參考《本草綱目》或古典詩詞集等原始文獻。
臘雪(là xuě)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農曆十二月中的降雪。在中國的北方地區,十二月往往是冬季最寒冷的時候,也是最容易降雪的時候。
臘雪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臘的部首是肉,雪的部首是雨。臘的筆畫數為6,雪的筆畫數為11。
臘雪一詞來源于中國傳統農曆,是描述農曆十二月的降雪。在繁體中文中,臘雪的寫法為臘雪。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臘的古字形為,雪的古字形為。
1. 農曆臘月降下了一場大雪,人們紛紛踏雪尋梅。
2. 臘雪覆蓋了大地,給人們帶來了冬日的美景。
臘雪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例如:臘月、臘八、臘肉、雪花、雪地等。
臘雪的近義詞有:冬雪、凍雪、寒雪。
臘雪的反義詞是春雨,指農曆一月至三月的春季降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