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罪惡昭彰,人所同仇。 漢 陳琳 《檄吳将校部曲文》:“賊義殘仁,莫斯為甚,乃神靈之逋罪,下民所同讎;辜讎之人,謂之兇賊。”
“辜雠”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gū chóu,其核心含義為罪惡昭彰、被衆人共同仇視。以下是具體解釋:
字詞構成
文獻引證
該詞可見于漢代陳琳的《檄吳将校部曲文》:“辜讎之人,謂之兇賊”,此處将“辜雠”與“兇賊”并列,凸顯其指代罪大惡極、被普遍敵視之人。
綜合釋義
結合曆史語境,“辜雠”多用于形容罪行顯著、引發公憤的個體或群體,帶有強烈的道德批判色彩,常見于檄文或政論性文本中。
注意:該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相關研究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漢代文獻。
辜雠(gū zōu)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指的是因為道義、思想上的錯誤或犯罪行為而引起的懲罰或遭受的罪過。以下是對辜雠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的解釋,以及一些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辜雠分為兩個字,辜是辶(走)和十(又)兩個部首組成,共計七個筆畫;雠是雨和斤兩個部首組成,共計十一個筆畫。
《辭海》中對辜雠詞義的來源解釋是:“辜,過也,禍也,乃《康诰》之應《尚書》釁也。”詞源是來自《尚書·周書·泰誓》中的《康诰》:“維赉胥及孔甫,天亡猶矣,罔罔乎若辜雠之矣。”
辜雠的繁體字為「辜雠」。
古代漢字寫法中,辜雠的寫法略有不同。以辜為例,古時辜的寫法為「辜」,沒有部首的标記;雠的古字寫法為「鞅釿」,也沒有部首的标記。
以下是一些辜雠的例句:
1. 他由于犯罪行為而背負了沉重的辜雠。
2. 這個國家曆史上的辜雠難以抹去。
3. 他表示願意承擔自己的辜雠并尋求贖罪。
以下是一些與辜雠相關的組詞:
1. 辜負
2. 辜犯
3. 雠罰
4. 雠害
與辜雠意思相近的詞語:
1. 罪過
2. 釁事
3. 錯失
4. 過失
與辜雠意思相反的詞語:
1. 贖罪
2. 寬恕
3. 原諒
4. 諒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