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讨誦的意思、讨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讨誦的解釋

講習誦讀。 明 湯顯祖 《<陽秋館詩賦選>序》:“君慧敏純固,特于讨誦一路,暎發揉結,亦復好之。下帷佔畢,至忘馬色;行路思維,或墜坑塹。”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讨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分析如下:

基本解釋

讨誦(拼音:tǎo sòng)指講習誦讀,即結合探讨研究(“讨”)與朗讀背誦(“誦”)的學習方式。該詞出自明代湯顯祖的《陽秋館詩賦選》序,原文描述某人專注于“讨誦”,甚至因沉浸其中而忘記周圍環境,體現了對學問的深入研習。

字義解析

  1. 讨:本義為“研讨、探索”,引申為探讨、研究;
  2. 誦:指朗讀、背誦,強調通過誦讀記憶和理解内容。

權威來源對比

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例如描述古代學者的學習方式:“下帷佔畢,至忘馬色”(出自湯顯祖),即形容閉門苦讀、專注讨誦的狀态。

讨誦強調将探讨研究與誦讀記憶結合,是傳統學問中一種深入的學習方法。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陽秋館詩賦選》序及相關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讨誦的意思

讨誦(tǎo sòu)是指對某個問題或某個場景進行深入探讨和讨論的行為。在讨論問題時,人們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聽取他人的不同見解,從而達到互相借鑒、共同進步的目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

《說文解字》中将讨誦的字拆分為“讠”和“殳”兩個部分,其中“讠”部表示“言說”,“殳”部表示“毆打”。字的總筆畫數為11筆。

來源和繁體

讨誦的來源比較簡單,是由“讨”和“誦”兩個字組成。繁體字“討論”中,将“讠”的部分變為“言”,而将“殳”的部分變為“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讨誦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一緻,隻是在字形上略有差異。例如,古代讨誦的“讨”字形狀略有變化,更加像是一個人在說話。而“誦”字早期的寫法中,“讠”字形狀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

例句

1. 我們今天要讨誦的話題是如何提高團隊合作能力。

2. 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大家一起來讨誦,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組詞

1. 讨論:對某個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和思考。

2. 研讨:針對某個特定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和交流。

3. 辯論:通過論證和争辯,以尋求真理或解決問題。

近義詞

1. 探讨:對某個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

2. 商議:就某個事項進行商定和協商。

反義詞

1. 回避:對某個問題或場景故意回避或逃避。

2. 忽視:對某個問題或事物不加注意或重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