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匿丧的意思、匿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匿丧的解释

旧时官员祖父母、父母死,不呈报,不服丧,对外隐瞒或另择时日,谓之匿丧。《旧唐书·刘玄佐传》:“将佐初匿丧,称疾俟代,帝亦为隐,数日乃发丧。”《元典章·刑部三·不孝》:“ 刘浩然 状告: 臧荣 不依父姓改作 庄荣 ,伊父 庄觉 ,并母 陈氏 病故后受 吉州 路知事,不候服闕,匿丧之任,於例有违。”《清会典事例·吏部·为本生父母继母及庶祖母治丧》:“如有匿丧不报者,照匿丧例革职。”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匿丧”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违法行为,具体指官员在祖父母或父母去世后,隐瞒死讯、不报朝廷、不按规定服丧的行为。以下为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官员在直系亲属(如父母、祖父母)去世后,未向朝廷申报丁忧(即离职守孝),反而隐瞒丧事继续任职,或另择时间补办丧仪,均属于“匿丧”。这种行为被视为严重违背封建伦理和礼法制度。

  2. 历史背景与制度
    古代官员需遵守“丁忧”制度,通常需离职服丧27个月(三年)。匿丧者不仅逃避了孝道责任,还涉及欺君之罪。例如《六部成语注解》提到,官员若隐匿父母丧事,将面临重刑。

  3. 法律后果

    • 唐代《旧唐书》记载刘玄佐部下隐瞒其死讯,称病拖延发丧;
    • 元代《元典章》记载臧荣未服丧便赴任官职,被检举后按律处罚;
    • 清代规定匿丧者直接革职查办。
  4. 社会性质
    匿丧不仅违反法律,更被视作道德沦丧的表现。其核心矛盾在于官员对权力地位的贪恋与儒家孝道伦理的冲突。

以上信息综合了古代法典、史书记载及制度注解,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孝道与礼法的严格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二

匿丧的意思

《匿丧》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隐藏忍受丧失、遭遇困境等不幸的心情或行为。

拆分部首和笔画

《匿丧》的部首是“匚”,笔画数为5。

来源和繁体

《匿丧》这个词源于古代典籍《尚书·仲虺之官》中的一句话:“期立於于楚国,匿丧。”繁体字为「匿喪」。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匿丧》的写法有所变化。最早的写法是「匿喪」(喪意为悲痛),后来演变为「匿丧」。

例句

1. 他一直匿丧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2. 面对失败,他选择匿丧苦痛,继续努力。

组词

匿名、匿藏、匿形

近义词

隐藏、掩饰、承受

反义词

表白、坦诚、接受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