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匿丧的意思、匿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匿丧的解释

旧时官员祖父母、父母死,不呈报,不服丧,对外隐瞒或另择时日,谓之匿丧。《旧唐书·刘玄佐传》:“将佐初匿丧,称疾俟代,帝亦为隐,数日乃发丧。”《元典章·刑部三·不孝》:“ 刘浩然 状告: 臧荣 不依父姓改作 庄荣 ,伊父 庄觉 ,并母 陈氏 病故后受 吉州 路知事,不候服闕,匿丧之任,於例有违。”《清会典事例·吏部·为本生父母继母及庶祖母治丧》:“如有匿丧不报者,照匿丧例革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匿丧”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词汇,其含义可结合古代礼法制度进行解析。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匿”意为隐藏、隐瞒,“丧”指丧事,合指“隐瞒亲属去世的消息,不按礼制发丧”。这一行为在古代社会被视为严重违反伦理纲常,例如《唐律疏议》中明确将“匿丧不举哀”列为“十恶”重罪之一,违者将受“徒三年”的刑罚。

从礼法体系来看,“匿丧”现象与儒家“孝道”文化密切相关。《礼记·丧服小记》规定,子女需为父母守孝三年,期间禁止婚嫁、宴乐等行为。若官员匿丧,则涉及“夺情”争议,如明代张居正因父丧未归曾被弹劾“匿丧恋权”。清代《刑案汇览》中收录的多起匿丧案例,也印证了古代法律对此类行为的严惩态度。

现代汉语语境下,“匿丧”一词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或法制史讨论,例如在分析《宋刑统》等法典时,常以此为例说明古代“礼法合一”的特征。该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终追远”的伦理观念,以及法律对宗法制度的维护作用。

网络扩展解释

“匿丧”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违法行为,具体指官员在祖父母或父母去世后,隐瞒死讯、不报朝廷、不按规定服丧的行为。以下为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官员在直系亲属(如父母、祖父母)去世后,未向朝廷申报丁忧(即离职守孝),反而隐瞒丧事继续任职,或另择时间补办丧仪,均属于“匿丧”。这种行为被视为严重违背封建伦理和礼法制度。

  2. 历史背景与制度
    古代官员需遵守“丁忧”制度,通常需离职服丧27个月(三年)。匿丧者不仅逃避了孝道责任,还涉及欺君之罪。例如《六部成语注解》提到,官员若隐匿父母丧事,将面临重刑。

  3. 法律后果

    • 唐代《旧唐书》记载刘玄佐部下隐瞒其死讯,称病拖延发丧;
    • 元代《元典章》记载臧荣未服丧便赴任官职,被检举后按律处罚;
    • 清代规定匿丧者直接革职查办。
  4. 社会性质
    匿丧不仅违反法律,更被视作道德沦丧的表现。其核心矛盾在于官员对权力地位的贪恋与儒家孝道伦理的冲突。

以上信息综合了古代法典、史书记载及制度注解,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孝道与礼法的严格规范。

别人正在浏览...

榜花北都秉钺不识好歹不宿楚弄吴吹春诵夏弦大东亚共荣圈定都东闯西踱费气封锁线分摊高姓格轨攻摘乖忤海熊寒鹭黉宇宦迹毁鬲瓠子腈纶进见礼九大经踞峙口事款儿两湖毛茛密须扒分巧事契苾羽倾谄懃恪穷本秋季权闭去杀热肠古道软咍咍沙隄盛乐绳坠沈闷神天舍生取谊鮛鲔素尘委员文牍主义緼丽无蒂相搀销毁骨立销愞晓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