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拂逆拒绝。 汉 贾谊 《新书·淮难》:“皇太后之餽赐,逆拒而不受。”
(2).迎击,抵御。《隋书·达奚长儒传》:“ 陈 遣驍将 刘景 率劲勇七千来为声援, 轨 令 长儒 逆拒之。”
“逆拒”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拂逆拒绝
指违背常理或对方意愿,明确表示不接受。例如:汉贾谊在《新书·淮难》中提到“皇太后之餽赐,逆拒而不受”, 即指拒绝接受馈赠,带有对抗性态度。
迎击、抵御
多用于军事或对抗场景,表示主动反击或防御。如《隋书·达奚长儒传》记载“陈遣驍将刘景率劲勇七千来为声援,轨令长儒逆拒之”, 即指抵御敌军进攻。
文献用例
该词在古籍中常见,如汉代和隋代文献中的例句(见、4、6), 多用于描述对权威、规则的抗拒或武力对抗。
现代延伸
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对不合理事物的抵制,例如“逆拒世俗偏见”(提到“形容对正当要求的反对态度”)。
总结来看,“逆拒”既可表达主观的拒绝态度,也可指客观的武力对抗,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含义。
"逆拒"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意思是反抗、抵挡、拒绝。
"逆"字由部首辶(辵)和笔画7构成,"拒"字由部首扌和笔画8构成。
"逆拒"是两个独立的汉字组合而成的词,没有一个明确的来源。它是根据字义相近的"逆"和"拒"两个汉字组合而成,用于表示拒绝或反抗。
逆拒的繁体写法为「逆拒」。
逆拒的古时汉字写法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因为它是根据现代汉字的组合而成的。
1. 他固执地逆拒了我们的建议。
2. 面对困难,我们不能逆拒,而是要勇敢面对。
逆流、逆境、逆向、逆转、拒绝、拒人千里、拒之门外、拒不承认。
抗拒、反抗、抵抗、拒绝。
接受、顺从、同意、接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