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舌。語出《詩·小雅·巧言》:“巧言如簧。” 許地山 《空山靈雨·春底林野》:“天中底雲雀,林中底金莺,都鼓起它們的舌簧。”
根據權威詞典和文獻資料,“舌簧”一詞的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舌簧”指巧舌或善于言辭的能力,源自《詩經·小雅·巧言》中的“巧言如簧”,比喻用花言巧語迷惑他人。現代多用于文學語境,例如許地山在《春底林野》中描述鳥鳴:“天中底雲雀,林中底金莺,都鼓起它們的舌簧”,将鳥鳴拟人化為生動的語言表達。
詞源與結構
使用場景
該詞常見于文學作品中,用于形容能言善辯或聲音悅耳的事物,含一定藝術性,但也可隱含“言辭浮誇”的貶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英文對應翻譯
可譯為“eloquent tongue”或“persuasive speech”,字面直譯則為“tongue reed”,體現“簧”的物理屬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如“巧舌如簧”)或反義詞,可參考詞典來源。
《舌簧》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拼音為"shé huáng"。這個詞語常用來形容人的舌頭靈活敏捷,而且善于辯論,能言善辯。
《舌簧》的拆分部首是舌字的部首,并且也是第一個字。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舌的本義是指人的舌頭。第二個字簧的拆分部首是糸字旁,表明其與織物有關。總共有12個筆畫。
《舌簧》一詞源自于古代的一種樂器。在古代中國,舌簧是一種木制的管樂器,又稱為舌韻,其結構中有舌片,發聲原理類似于今天的口琴。這種樂器在演奏時能夠發出高亢激越的音調,因而與辯論時人的言辭犀利敏捷相比,産生了類似的概念。
關于《舌簧》的字的繁體形式也是舌和簧這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在古代的繁體漢字中沒有特别差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舌字和簧字的形狀與現代有一些不同。舌字的字形更像一個側面的舌頭形狀,而簧字則更加象征性地表現出了樂器上使用的簧片的形态。這些字形變化反映了漢字書寫演變的曆史和形态學特征。
1. 他平時是個沉默寡言的人,誰知道一旦他坐到那張發言台上,就變成了一位真正的舌簧之公。
2. 她參加了辯論賽,并成功地展示了自己的舌簧之術。
組詞:舌頭、簧片、鳥鳴舌簧樂器。
近義詞:口才、辯才。
反義詞:緘默、寡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