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崇文的意思、崇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崇文的解釋

(1).謂崇尚文治。《魏書·高祖紀下》:“國家雖崇文以懷九服,修武以寧八荒,然於習武之方,猶為未盡。” 唐 李暠 《奉和聖制送張說上集賢學士賜宴》詩:“偃武 堯 風接,崇文 漢 道恢。”

(2).古代掌管文化的官職。《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協律、揔章之司,厚倫正俗;崇文、成均之職,導德齊禮。” 張銑 注:“崇文、成均,文學官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崇文"一詞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一、本義解析 "崇"字從山從宗,本義為山勢高峻,《說文解字》釋作"山大而高"(來源:《漢語大詞典》)。"文"指文字、文章、禮樂制度,引申為文化修養。"崇文"作為動賓結構,意為尊崇文化、重視文教,如《後漢書·顯宗孝明帝紀》載:"帝尊師重道,崇文尚德"(來源:《古代漢語詞典》)。

二、曆史語義演變

  1. 古代官署代稱:唐代設崇文館,為太子屬官機構,掌經籍圖書(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
  2. 科舉制度内涵:明清時期多用于書院命名,如"崇文書院",體現尊文重教理念(來源:《中國教育制度通史》)。
  3. 地理名稱溯源:北京崇文門得名于明代"崇文天德"的方位文化觀(來源:《北京地方志》)。

三、現代語義拓展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釋義包含兩方面:

  1. 動詞性用法:指崇尚文化教育,如"崇文興教"
  2. 名詞性特指:某些城市行政區劃名稱,如已撤銷的北京崇文區(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

該詞在當代多用于文化機構命名,如"崇文圖書館"等,延續其重教尚學的核心語義(來源:《新華成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崇文”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崇尚文治
    指國家或社會推崇文化教育、重視文治政策,與“修武”形成對應。如《魏書》記載“崇文以懷九服,修武以寧八荒”,體現治國理念中文化與軍事的平衡。

  2. 古代官職
    曆史上曾作為掌管文化事務的官職名稱,如唐代文獻中提到的“崇文、成均之職,導德齊禮”。

二、曆史背景

宋代“崇文抑武”政策是典型體現:通過科舉選拔文官主導朝政,限制武将權力以鞏固統治。例如,文人地位提升,軍事将領的兵權被削弱,形成“武将兵權如被上鎖”的局面。

三、現代應用

  1. 文化象征
    用于形容地域或群體的文化特質,如佛山“崇文務實、通濟和諧”的精神。
  2. 姓名寓意
    作為人名時,“崇”象征高尚與重視,“文”代表文化修養,整體寓意智慧、文雅與影響力。

以上内容綜合了曆史文獻、政策解讀及現代用例,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政策或文化案例,可參考相關曆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按答按規定案陷百計千謀剝寒背羣碧芰蟾桂澄檢愁寂貙狸忖想登壟電赴點交咄呵飛征逢時富春江福德星君挂礙乖緻豪視宏窈猾吏鲛室驚愕計庭扛喪寬舍兩合公司離婚留客旅程蒙貴盟姊麪木密機明據磨菇木官囓镞旁訟錢過北鬥,米爛成倉薔薇水青果潤濕三星在天三一律生外沈濁石虎殿失意雙歌歲豐年稔亭榭畏怯無顔之冠限約習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