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鳥語。鳥鳴聲。 唐 劉禹錫 《洛中早春贈樂天》詩:“花意已含蓄,鳥言尚沉吟。”
(2).說話似鳥鳴。比喻難以聽懂的話。古指四夷外國之言。 唐 韓愈 《送區冊序》:“小吏十餘家,皆鳥言夷面。”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六·安邦試錄》:“鳥言卉服,何以有此?亦奇矣。”
“鳥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自然鳥鳴聲
指鳥類的鳴叫聲,常作為自然意象出現在詩詞中。例如唐代劉禹錫《洛中早春贈樂天》中的“鳥言尚沉吟”,通過鳥鳴表達早春時節的含蓄意境。
比喻難以理解的語言
古代用于形容異族或外國語言,因其發音與漢語差異較大,被類比為鳥鳴般難以聽懂。如韓愈《送區冊序》提到“小吏十餘家,皆鳥言夷面”,描述嶺南地區官吏的外族語言特征。
與“禽言”的區别
“禽言”既可指鳥鳴(如宋之問詩“禽言常自呼”),也特指一種詩體,即通過模拟鳥鳴聲創作詩歌(如梅堯臣《禽言》四首、蘇轼《五禽言》五首)。而“鳥言”更偏重語言層面的比喻。
文化意涵
古代文人常借“鳥言”暗喻文化隔閡,或抒發對自然之趣的向往,體現了漢語詞彙在文學中的豐富表現力。
《鳥言》這個詞來源于漢語,常用來形容某人說話含糊不清、難以理解、語言不通順的樣子。它通常用來形容某人言談不清楚、邏輯混亂或者表達方式混亂。
《鳥言》的拆分部首是“鳥”和“言”,“鳥”是象形字,表示鳥類;“言”是聲符字,表示說話、語言。《鳥言》的總筆畫數是11。
《鳥言》一詞最早出現在《聊齋志異》這本古代短篇小說集中。書中的故事描述了一個女妖精變成大雁來殺人,卻被一位鬼醫識破了身份,最終被消滅。鬼醫在看到妖精變成大雁飛行時,發現它的言談不像真正的鳥語,因此用“鳥言”來形容這種奇怪的聲音。
《鳥言》的繁體字是「鳥言」。
在古代,「鳥言」可以用象形的方法來表示。鳥的古字形「鳥」是由四個鳥圖案組合而成的,表示飛翔的鳥;而言的古字形「言」是由七個小口相連組成的。因此,在古代漢字中,「鳥言」的形狀更加生動且鮮明。
1. 他平時說話都是一副鳥言,很難理解他的意思。
2. 老師問他問題時,他隻會回答一些鳥言,無法準确表達自己。
組詞:鳥巢、鳥類、說話
近義詞:語無倫次、言之無物、走馬觀花
反義詞:明晰清楚、語言流利、有條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