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傳說中的一種小蟲。即焦螟。鷦,通“ 焦 ”。《文選·張華<鹪鹩賦>》:“鷦螟巢於蚊睫,大鵬彌乎天隅。” 呂向 注:“鷦螟,微蟲也。” 李善 注:“《晏子春秋》 景公 曰:天下有極細者乎?對曰:有。東海有蟲,巢於蚊睫,再飛而蚊不為驚。臣不知其名,而東海有通者,命曰鷦螟。”按,《晏子春秋·外篇下十四》作“焦冥”。
(2).鹪明。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所患於其如碔砆之亂瑾瑜,鷦螟之似鳳皇,凝冰之類水精,煙熏之疑雲氣,故令不謬者尟也。”
“鹪螟”并非現代生物學或漢語中的規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構詞和語境推測:
拆解分析
神話傳說可能
古文獻中“鹪明”或“焦明”為神鳥名,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焦明”為鳳凰屬,象征祥瑞。若“鹪螟”為“鹪明”筆誤,則可能與這類傳說相關。
輸入誤差建議
若為查詢生物名稱,需确認準确性。可能的相近詞彙包括:
“鹪螟”更可能是生造詞或筆誤,建議核實原出處語境或提供更多背景信息以便進一步解析。
鹪螟(jiā míng)是一個特定的動物名稱,也被稱為“麻雀蛾”,屬于鱗翅目(蛾類)麻雀蛾科動物。鹪螟的學名是Parapoynx immarginalis,主要分布于亞洲地區。
鹪螟這個詞的部首是“鳥”,是一個由13筆組成的漢字。
鹪螟一詞的來源較為顯确,屬于漢語造詞範疇,鹪指的是麻雀的聲音,螟指的是蛾子。繁體字中的鹪螟為「鷦螟」。
在古漢字中,鹪螟的寫法并未有明确記載。古代文獻中對鹪螟進行描繪時,多以描寫其外貌、習性等方面為主,而沒有具體的漢字形象。
1. 今年夏天,農田中的鹪螟數量明顯增多。
2. 鹪螟肆虐,給莊稼帶來了嚴重的損害。
3. 這種小蛾子竟能低聲細語,真有些像鹪螟的鳴叫。
- 鹪螟病害
- 鹪螟科學名
- 鹪螟數量
鹪螟的近義詞有“麻雀蛾”。
在詞彙中,鹪螟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