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承受父親的教誨。典出《論語·季氏》:“﹝ 孔子 ﹞嘗獨立, 鯉 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 鯉 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 鯉 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 鯉 退而學禮。” 明 李東陽 《麥舟圖》詩:“亦知父子本同心,若待庭趨嗟已晚。”
(2).趨庭參拜。 宋 歐陽修 《與尹師魯書》:“昨日因參轉運作庭趨,始覺身是縣令矣。” 宋 沉括 《夢溪續筆談》:“ 張定忠 知 成都府 日,有一生,忘其姓名,為京寺丞知録事參軍,有司責其庭趨,生堅不可。”
“庭趨”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其解釋需結合曆史典故和古代禮儀背景:
承受父親的教誨
源自《論語·季氏》中孔子教育兒子孔鯉的典故。孔鯉兩次“趨而過庭”(快步走過庭院),孔子分别教導他學習《詩》和《禮》,強調修身立言的重要性。後世用“庭趨”代指接受長輩教導,如明代李東陽詩雲“若待庭趨嗟已晚”,表達對父親教誨的追念。
趨庭參拜的禮節
指下級官員拜見上級時的禮儀動作,需快步穿過庭院以示恭敬。宋代歐陽修在書信中提到“作庭趨,始覺身是縣令矣”,生動描繪了這一官場禮節的實際應用。
在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優先采用《論語》典故或宋代官場禮儀的釋義;現代引申義需謹慎使用,避免混淆本義。可通過《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進一步查證。
庭趨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tíng qū。它的意思是指在庭院中走動、奔走或忙碌的樣子。
庭趨的部首是廣,并且庭趨的總筆畫數為11。
庭趨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山海經·海外西經》中,描述了一個神秘的地方名為“庭趨”。後來,這個詞被引申為一種狀态或動作。
“庭趨”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廳趨」。
在古時候,庭趨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但其中最常見的寫法是「庭趨」。
1. 在大院中,仆人們庭趨忙碌,準備迎接客人的到來。
2. 庭趨的身影時而出現在花園裡,時而又消失在房屋之間。
庭院、庭中、趨避、趨炎附勢等。
徘徊、來回走動、奔忙。
靜止、停滞、守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