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指弄權作奸的宦官。《明史·倪元璐傳》:“總之東林之取憎於逆璫獨深,其得禍獨酷。” 清 歸莊 《工部尚書陳公行狀》:“近乃有蔑君父而事逆璫,建祠祝釐,稱神頌聖。”
“逆珰”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nì dāng,屬于古代對宦官的特定稱謂。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逆珰”特指曆史上弄權作惡、違背綱常的宦官。“逆”意為叛逆、違反正道,“珰”原為漢代宦官冠飾,後成為宦官代稱。組合後強調這類宦官專權禍國的行徑。
曆史背景
該詞多見于明清文獻,尤其是明代對權閹(如魏忠賢)的批判。例如《明史·倪元璐傳》提到“東林之取憎於逆璫獨深”,清代歸莊的《工部尚書陳公行狀》也記載了“蔑君父而事逆璫”等表述,均指向宦官亂政現象。
相關延伸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現代已不常見。若需研究明代政治史或宦官制度,可作為特定術語引用,但需注意結合上下文語境。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了網絡釋義,但需注意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如需嚴謹學術引用,建議進一步查閱《明史》《明實錄》等原始文獻。
《逆珰》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某種違背常理或常規的情況或行為。
《逆珰》的拆分部首為辶和王,總共有13個筆畫。
《逆珰》一詞起初來源于道家典籍《莊子·養生主》:“順受其生,逆取其亡,此逆之至。知逆之至者,可以為學矣。”意為順應事物的變化,可獲得成功;而違背事物的變化,将導緻失敗。
《逆珰》的繁體字為《逆璋》。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對于《逆珰》這個詞,其古時候的寫法和現代的寫法基本保持一緻。
1. 他的行為太逆珰了,完全違背了公司的規章制度。
2. 她居然逆珰地相信了那個無稽之談。
逆反、逆流、逆向、逆境、逆天等。
倒戈、背離、違背、逆行等。
順從、順應、遵循、依從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