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詞牌名。其調高亢。 唐 天寶 妓女 念奴 “善歌唱……聲出於朝霞之上,雖鐘鼓笙竽,嘈雜而莫能遏。”見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眼色媚人》。“念奴嬌”之名蓋本于此。 清 萬樹 《詞律》卷十六:“《念奴嬌》,一百字,又名‘百字令’、‘百字謡’、‘酹江月’、‘大江東去’、‘大江西上曲’、‘壺中天’、‘無俗念’,‘淮甸春’、‘湘月’。”按: 宋 蘇轼 有《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其首句為“ 大江 東去”,末句為“一尊還酹 江 月”,故又名《大江東去》或《酹江月》。 宋 戴複古 《念奴嬌》詞,其首句為“ 大江 西上”,故又名《大江西上曲》。 宋 曾觌 《壺中天慢》詞,調與《念奴嬌》同,故又名《壺中天》。 宋 姜夔 《湘月》詞,自注:“即《念奴嬌》之鬲指聲也。” 宋 張輯 《念奴嬌》詞,有“柳花 淮 甸春冷”句,故又名《淮甸春》。《念奴嬌》有平韻、仄韻兩體,常見的為仄韻。
(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屬大石調,字數與詞牌前半阕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于套曲中。另北曲大石調有《百字令》,别名《念奴嬌》,與詞牌全阕同,用為小令。參閱 清 王奕清 《曲譜》卷一、卷六。
“念奴嬌”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重要詞牌名,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得名由來
源于唐代天寶年間著名歌妓念奴。據記載,她的歌聲“如夜莺啼鳴,百靈放歌”,唐玄宗曾親自作曲命其演唱,後定名“念奴嬌”。
文學地位
作為詞牌名,最早見于宋代文人創作,後成為豪放派詞人的常用詞調,如蘇轼《念奴嬌·赤壁懷古》即為經典。
格律結構
曲牌演變
元代後發展為南北曲曲牌,南曲作引子,北曲用于套曲,屬大石調,格律與詞牌前半阕相同。
念奴嬌不僅是文學載體,更承載了唐代音樂與文學的融合。其名稱背後既有宮廷文化的印記,也反映了詞牌從音樂曲調向文學形式的演變。
如需了解具體詞作賞析(如《念奴嬌·春情》),可參考相關文獻。
《念奴嬌》是一首古代詩歌的詞牌名,它的意思是懷念嬌媚的女子。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首,分别是心、女、女,總計7個筆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詩人杜牧的作品《秋夕憶舍弟》中。其中的一句描寫了兄弟離别時憶及美麗妻子的場景,這句詩後來被用作《念奴嬌》的開頭。
在繁體字中,《念奴嬌》的寫法是「唸奴嬌」。繁體字是中國傳統漢字書寫形式中的一種,它保留了更多古代漢字的複雜結構和筆畫。雖然繁體字在現代漢字書寫中已經不常使用,但它仍然保留了一部分文化和曆史的意義。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以《念奴嬌》為例,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在筆畫和結構上與現代略有區别。在古代寫法中,「念」字的結構較複雜,它由三個部分組成:「今」在上部,表示「現在」的意思;「心」在中部,表示「心思」的意思;「忄」在下部,表示「心」的意思。這種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被簡化為「心」這個部首。
以下是一個使用《念奴嬌》一詞的例句:「思念遠方的念奴嬌,在夢中不期而至。」這句話表達了對遠方所愛人的思念之情。
與《念奴嬌》相關的組詞有:念詞、奴嬌。
與《念奴嬌》近義的詞語有:思念、懷念、眷戀。
與《念奴嬌》相反意義的詞語有:遺忘、忘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