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草木的果實。《禮記·月令》:“﹝仲冬之月﹞山林藪澤,有能取蔬食田獵禽獸者,野虞教道之,其有相侵奪者,罪之不赦。” 鄭玄 注:“草木之實為蔬食。” 孔穎達 疏:“山林蔬食,榛栗之屬;藪澤蔬食,蔆芡之屬。”《後漢書·和帝紀》:“壬午,令郡縣勸民蓄蔬食以助五穀。”
(2).粗食。以草菜為食。《論語·鄉黨》:“雖蔬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後漢書·窦章傳》:“﹝ 章 ﹞居貧,蓬戶蔬食,躬勤孝養,然講讀不輟。” 唐 杜甫 《贈李白》詩:“野人對腥羶,蔬食常不飽。”《明史·軒輗傳》:“居常蔬食,妻子親操井臼。”
“蔬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綜合古籍及現代用法如下:
草木的果實
源自《禮記·月令》中“山林薮澤,有能取蔬食田獵禽獸者”,鄭玄注“草木之實為蔬食”。古代特指山林、湖泊中自然生長的植物果實,如榛子、栗子、菱角等,用于補充糧食(如、7所述)。
粗食/簡樸飲食
指以蔬菜為主的簡單飲食,常與“布衣”搭配(如“布衣蔬食”),形容生活清貧或修行者的簡樸生活方式。例如:
“蔬食”既可指自然植物果實,亦可表達簡樸的飲食方式,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核心含義始終圍繞“以植物為主的食物”,古今用法一脈相承,但現代可能更貼近素食概念。
蔬食是指以蔬菜為主要成分的食物,攝入的食品主要包括各類蔬菜、水果、堅果種子等。它強調了素食的重要性,是一種健康、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飲食選擇。
蔬食的拆分部首是艹(草字頭),它屬于草字頭部首。根據拆分部首可以知道它是與植物相關的字。蔬食的總筆畫數為11。
蔬食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這本古書中。從字面上看,蔬指的是植物,食則指食物。隨着時間的推移,蔬食逐漸成為素食的一個代稱。在繁體中,蔬食被寫作「蔬食」。
在古時候,蔬食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古人偶爾會将「蔬」寫成「菽」,将「食」寫成「飠」。不過,這些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很少使用了。
1. 我最近開始推行蔬食,感覺身體更加健康。
2. 許多人選擇蔬食是為了保護環境和動物。
組詞:蔬菜、蔬果、蔬菜汁、蔬菜沙拉、蔬菜堅果等。
近義詞:素食、植物性食品、無肉食品。
反義詞:葷食、肉食、動物食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