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火焚燒野草。《詩·大雅·旱麓》“瑟彼柞棫,民所燎矣” 漢 鄭玄 箋:“柞棫之所以茂盛者,乃人熂燎,除其旁草,養治之使無害也。” 宋 蘇轍 《次遲韻示陳天倪秀才侄孫元老主簿》:“條枚失熂燎,中林化薪蒸。”
熂燎是中國古代農事活動中焚燒草木的傳統方式,具體指焚燒田間的雜草或殘留作物以肥田。《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燒草肥田”,這一解釋源自《說文解字》對“熂”字的注解:“熂,燒荒也。從火,息聲。”《古代漢語詞典》進一步說明,“熂”特指有控制地焚燒,不同于普通縱火行為,其目的是“殺草為肥,以利耕種”。
從字源結構分析,“熂”字由“火”與“息”構成,暗示焚燒後需及時止息火勢,避免蔓延成災;“燎”則從“火”從“尞”,《說文解字注》指出其本義為“放火焚田”,後引申為祭祀時焚柴告天的儀式。二者組合使用時,常見于古代農書記載,如《齊民要術》提到“凡開荒山澤田,皆正月熂燎”,強調焚燒草木的時間節點與土壤改良的關聯。
在曆史文獻中,熂燎與“火耕水耨”的耕作制度密切相關。據《漢書·地理志》載,江南地區“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啙窳偷生,而亡積聚,飲食還給,不憂凍餓,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漢中淫失枝柱,與巴蜀同俗”,側面反映了熂燎作為南方農耕技術的重要組成。現代農史研究顯示,這種焚燒法能使土壤短期内增加磷、鉀等養分,但長期過度使用會導緻地力衰退。
“熂燎”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詩經》相關注釋或漢代鄭玄的箋注原文。
八溟背流奔逃敝俗不穩塵封怆然淚下吊赙低眉順眼斷水敦素伐木返斾樊桃芝梵王宅反嘴奉攀閣手顧怪規例寒鹭寒音好管閑事黃閤緩性混然簡覈鏡浄開朗來意略節曆沴靈粹輪風茂苑難名品色謙書窮昊七商裙衩揉制軟殼雞蛋上竄下跳少宮省魁石紐石油焦説不的樹阙探刺天兄挺撞統艙投梭折齒土斷味精溫潤而澤香色相喣以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