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見識、氣量以及文章意境等狹隘。《朱子語類》卷十八:“説得來局蹙,不恁地寬舒。” 田北湖 《與某生論韓文書》:“ 愈 固弗習二氏之書,尤未聞君子之道,故執詞發難,局蹙不寧。”
跼蹙:亦作“ 跼踧 ”。亦作“ 跼蹴 ”。 1.徘徊不前貌。 宋 賀鑄 《答杜仲觀登叢台見寄》詩:“老步失騰驤,短轅甘跼蹙。” 金 趙秉文 《和淵明<飲酒>》:“騏驥駕鹽車,跼蹙困中途。” 元 耶律楚材 《過陰山再用前韻和人》:“倚雲天險不易過,驌驦跼蹙追風蹄。”
(2).不安貌。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皮日休》:“ 巢 ( 黃巢 )惜其才,授以翰林學士。 日休 惶恐,跼踧欲死,未能劫。”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霍女》:“ 黃 跼踧不自安,而女殊坦坦。”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上:“ 琴仙 聞言,梨花白面,陡泛紅霞,不勝跼踧之狀。”《隋唐演義》第三六回:“若是 寶兒 心下有私,未免要驚慌,或是面紅,或是跼蹴。”
“局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ú cù(),其核心含義是形容見識、氣量或文章意境等狹隘,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含義
擴展含義
部分文獻中提到,該詞也可表示“徘徊不前”或“不安貌”。例如: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學術語境,需根據具體場景判斷含義。例如: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權威出處,可參考《朱子語類》或漢典等來源()。
《局蹙》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局面緊張、形勢嚴峻”。形容處境或局勢困難、壓抑。
《局蹙》的部首是“白字頭部”,它是由“白”字頭部和“目”字的構成。其中,“白”字頭部表示疑惑、迷惘的意思,而“目”字表示眼睛的意思。它們共同組成了《局蹙》這個詞的意思
《局蹙》的筆畫數為13畫。
《局蹙》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文獻。它最早出現在古代的文獻中,用來形容戰争、政治、商業等方面的緊張局面。
《局蹙》的繁體字為「局蹙」。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體。《局蹙》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的意思和構成部分仍然相同。
1. 面對經濟危機,我們感受到了局蹙的氛圍。
2. 政府面臨着局蹙的局面,需要采取積極措施應對。
局勢、情局、困局、逆境
緊迫、危急、嚴峻、緊張
輕松、從容、寬松、良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