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麗的意思、浮麗的詳細解釋
浮麗的解釋
浮華豔麗。《後漢書·樊準傳》:“博士倚席不講,儒者競論浮麗。”《隋書·音樂志下》:“清廟歌辭,文多浮麗,不足以述宣功德,請更議定。”《清史稿·後妃傳·孝欽顯皇後》:“耳目玩好,浮麗紛華,一切不得上進。”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五節:“ 隋 統一後, 南朝 浮麗的文風風靡北方, 隋文帝 用政治力量扶助質樸的北方文風來對抗 南朝 文風。”
詞語分解
- 浮的解釋 浮 ú 漂在水面上,與“沉”相對:浮橋。浮力。浮标。浮萍。浮泛。浮沉。漂浮。浮光掠影。 表面的:浮皮兒。浮土。浮雕。 空虛,不切實:浮誇。浮華。 不沉靜,不沉着:輕浮。浮躁。 暫時的:浮記。浮支。 可
- 麗的解釋 麗 (麗) ì 好看,漂亮:美麗。秀麗。明麗。絢麗。富麗。麗質(女子美好的品貌)。風和日麗。 附着:附麗。 麗 (麗) í 〔高麗〕朝鮮曆史上的王朝,舊時習慣上沿用指稱朝鮮。 古同“罹”,遭遇。
網絡擴展解釋
“浮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浮華豔麗”,通常用于形容事物或文風表面華麗但缺乏實質或深度。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fú lì
- 注音:ㄈㄨˊ ㄌㄧˋ
- 釋義:指外表華美而内容空虛,帶有貶義色彩,常用于批評文辭、裝飾等過于追求形式美而忽略内涵。
2.引證與用法分析
- 古代典籍中的用例:
- 《後漢書·樊準傳》提到“儒者競論浮麗”,反映當時學者争論浮誇文風的現象。
- 《隋書·音樂志下》批評清廟歌辭“文多浮麗”,強調其文辭華而不實,不足以稱頌功德。
- 《清史稿》中“浮麗紛華”一詞,進一步體現對奢靡風氣的否定态度。
- 語境解析:多用于文學批評、禮儀制度或社會風氣,暗含對表面化審美的批判。
3.相關詞彙與結構
- 常見搭配:浮麗文風、浮麗之辭、浮麗紛華。
- 詞語結構:“浮”(虛浮)與“麗”(豔麗)組合,形成對立統一的語義,突出外在美與内在空的矛盾性。
“浮麗”一詞從古至今多用于貶義語境,強調對過度追求形式美而忽視實質的批判。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曆史用例或延伸含義,可參考《後漢書》《隋書》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浮麗》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形象美麗華麗。它的拆分部首是水和厲,并且它的筆畫數量是13。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浮麗」。在古時候,漢字「浮麗」是以不同的方式書寫的,但現在的寫法是最常用的。以下是一個例句來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這個詞的意思:“她穿上那件浮麗的禮服,顯得格外迷人。”其他與「浮麗」相似的詞語有華麗、絢麗;相反的詞語是樸素、簡單。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