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地奴的意思、兀地奴的詳細解釋
兀地奴的解釋
鵝的别名。
詞語分解
- 兀的解釋 兀 ù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兀鹫。“蜀山兀,阿房出。” 高高地突起:兀然(.高高突起的樣子;.突然;.昏沉無知的樣子)。突兀。 中國元曲中用作發語詞:兀那。兀的(?)(.這,這個;.怎麼,怎的
網絡擴展解釋
“兀地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詞義解釋
- 核心含義:指“鵝”的别名。這一說法源自宋代陶谷的《清異錄·禽》,書中提到“世謂鵝為兀地奴,謂其行步蹒跚耳”,即因鵝行走時搖搖晃晃的姿态而得名。
2.發音與注音
- 拼音:wū dì nú
- 注音符號:ㄨ ㄉㄧˋ ㄋㄨˊ。
- “兀”在此處讀作“wū”,而非常見的“wù”音。
3.詞源與命名由來
- “兀地”可能形容鵝行走時身體不穩、左右搖擺的動作,“奴”則是古代對某些事物的拟人化稱呼(類似“竹奴”“燭奴”等)。
- 這一别稱帶有诙諧或拟人化的色彩,反映了古人對動物特征的觀察與趣味表達。
4.用法與示例
- 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詩詞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例如:“兀地奴行步蹒跚,憨态可掬”。
- 在組詞中,“兀地奴”獨立成詞,無常見搭配。
“兀地奴”是鵝的拟人化别稱,源自宋代文獻,通過形象化的語言描述動物特征。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清異錄》或古代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詞語解釋
《兀地奴》是指沒有土地、沒有自主權的農民或勞動者。他們缺乏土地資源,被迫為富豪地主或統治者從事勞動,完全依賴于他們的支配。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兀地奴》分為三個字:兀(八字頭部首),地(土字旁部首),奴(女字旁部首)。其中,兀地奴的總筆畫數為13畫。
來源和繁體
《兀地奴》一詞源于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該小說中以諷刺的手法描寫了那個時代農民沒有土地被地主剝削的悲慘境地。繁體字為「兀地奴」。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兀地奴」分别是「兀」と「奴」。
例句
1. 這個國家的兀地奴們受盡了貧困和苦難。
2. 那些兀地奴們憧憬着有一天能夠擁有自己的土地。
3. 農村的兀地奴們靠着艱辛的勞動維持生計。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兀地奴制度、兀地奴隸
近義詞:農奴、佃農、隸農
反義詞:地主、自耕農、自由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