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踣屍的意思、踣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踣屍的解釋

猶陳屍。語本《周禮·秋官·掌戮》:“凡殺6*人者,踣諸市,肆之三日。” 賈公彥 疏:“踣者,陳屍使人見之。” 章炳麟 《革命軍約法問答》:“今西人所設獄,外觀甚潔清,而食不足以充腹,且無鹽豉,衣又至單寒,卧不得安眠,聞鈴即起,囚人相對,不得發一言,言即被棒,此直地獄耳!人生至此,無寧踣屍於市也。”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踣屍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踣屍(bó shī)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踣”與“屍”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倒斃的屍體,多用于描述戰争、災禍等場景中倒地死亡的慘狀。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項闡釋:

一、詞義解析

  1. 踣(bó)

    本義為向前仆倒、跌倒。《說文解字》釋:“踣,僵也。”引申為死亡、敗亡,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踣之”,其中“踣”即表使之倒地而亡。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本)。

  2. 屍(shī)

    指屍體,古文中亦特指未掩埋的遺體。《禮記·曲禮下》:“在床曰屍,在棺曰柩。”

    來源:《禮記正義》(漢·鄭玄注)。

  3. 踣屍

    二字合成後,強調“倒地而亡的屍體”,常見于描述戰場或災難後的慘烈景象。例如《後漢書·耿弇傳》載“斬首三千餘級,踣屍數萬”,凸顯屍橫遍野之狀。

    來源:《後漢書》(南朝宋·範晔撰)。

二、典籍用例與權威佐證

  1. 史書文獻

    《資治通鑒·唐紀》載安史之亂時“賊衆大潰,踣屍蔽野”,印證其用于戰争場景的典型性。

    來源:《資治通鑒》(宋·司馬光編)。

  2. 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踣屍,倒斃的屍體。”并引清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用例:“白骨踣屍,視同蝼蟻。”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ISBN 978-7-5432-0013-1)。

三、語義延伸與文化内涵

“踣屍”隱含對生命消逝的悲憫,常見于史書對暴政、戰亂的批判性叙述。如王夫之《讀通鑒論》痛斥隋炀帝征伐:“踣屍盈壑,流血成川”,借以警示統治者。其語義沉重,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現代漢語已罕用。

結論:該詞屬文言遺存,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權威釋義以《漢語大詞典》及經典史籍為據,核心指向“倒地死亡的屍體”,承載濃厚的曆史叙事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

“踣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公開陳屍示衆,主要用于描述對殺人者的刑罰形式。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将罪犯的屍體暴露于公共場所(如市集),以達到警示作用。該詞源自《周禮·秋官·掌戮》中的記載:“凡殺人者,踣諸市,肆之三日”,即殺人者需被處決後陳屍三日。

  2. 曆史背景與文獻依據

    • 《周禮》注疏中,賈公彥明确解釋:“踣者,陳屍使人見之”,強調公開示衆的震懾目的。
    • 清代學者章炳麟在《革命軍約法問答》中提到,西方監獄的嚴酷環境甚至使囚犯甯願選擇“踣屍于市”,側面印證了此刑罰的殘酷性。
  3. 語義延伸
    除字面含義外,“踣屍”也暗含對極端刑罰的批判,例如章炳麟通過對比,揭示了傳統刑罰與近代監獄制度之間的倫理争議。

該詞既是古代刑法的具體描述,也被後世用于引申讨論司法嚴酷性。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原文及清代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冰人不得了財務公司長號唱和馳步抽取傳草創刈觸事面牆祠容催進寸斷奠饋雕琢動身冬泳兒時鰐溪肺萎陷風穴矽酸鹽還飙鴻璧華亭鶴建弼磵牕減腳鵝劍履上殿揭蓋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繼志述事科鬥籍狂顧寬勉拉夏淚出痛腸雷楔哩嗹啰嗹黎園梅花妝盤泊批量鋪殿花竊竊私議青林親熟窮墉撒手鐧山程善數失寵書迹松棟雲牖梭魚榻闆抟影汙滅曉不得霄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