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闹元宵的意思、闹元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闹元宵的解释

民间风俗。农历正月十五,击鼓鸣锣,通宵张灯,供人玩赏。相传始于 汉 ,后世相沿不衰,内容更丰富。是夕吃喝玩赏,热闹非凡,故称“闹元宵”。 元 王德信 《北西厢记·斋坛闹会》:“老的少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 李瑛 《正月十五》诗:“正月十五春风高,家家闹元宵。” 袁鹰 《一声绣金匾》:“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参见“ 元宵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闹元宵”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的核心民俗活动,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词义与起源

  1. 字面解释
    “闹”指喧闹、热闹,“元宵”即正月十五夜晚。该词形容节日期间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的盛况。
    从汉字溯源看,“闹”本义为市集争斗的嘈杂场景,后引申为节庆的热烈氛围。

  2. 历史起源
    起源于汉代,最初与祭祀“太一神”或庆祝平定“诸吕之乱”相关。汉武帝时期,正月十五被定为祭祀日,通宵燃灯祈福,逐渐演变为全民活动。

二、活动形式与内涵

  1. 传统习俗

    • 灯火庆典:燃灯放焰、赏花灯,象征驱邪迎福。
    • 娱乐活动:猜灯谜、舞龙狮、踩高跷等民间艺术表演。
    • 饮食文化:全家共食元宵(汤圆),寓意团圆美满。
  2. “闹”的深层意义

    • 打破常规:隋唐时期,元宵节解除宵禁,百姓可彻夜游玩,形成“狂欢”传统。
    • 祈福象征:热闹场景寄托对新年红火、生活兴旺的期盼。

三、文化演变

汉代后,元宵节逐渐融合佛教燃灯习俗、皇家庆典(如唐玄宗建灯楼)等元素,成为全民参与的综合性节日。其“闹”不仅体现活动丰富性,更蕴含古代社会对自由欢庆的短暂释放。

“闹元宵”以“闹”为核心,通过灯火、歌舞、美食等营造热烈氛围,既是传统民俗的延续,也承载着驱邪纳福、祈愿团圆的文化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二

闹元宵

闹元宵,是一个传统的中国节日,也是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的俗称。闹元宵的意思是指在元宵节期间热闹喜庆的庆祝活动。它是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新春佳节的欢庆和祝福。

根据《说文解字》,闹元宵的字可以拆分为“门”和“弓”,其中“门”是主要部首,而“弓”则是次要部首。根据汉字的笔画顺序,闹元宵总共有14画。

闹元宵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至唐代,当时元宵节的庆祝活动非常盛大,人们在这一天会吃元宵、观灯笼、赏花灯、舞狮子、舞龙等等,场面非常热闹。所以,人们将元宵节的庆祝活动称为“闹元宵”。

在繁体字中,闹元宵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古代书写汉字的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康熙字典》,闹元宵的古代汉字写法为“鬧元宵”。这种写法在繁体字中仍然被保留着,是因为繁体字保留了更多古代汉字的形式和读音。

以下是一些关于闹元宵的例句:

1. 今晚我们全家去市中心闹元宵,参加灯谜游园会。

2. 孩子们在学校举办的闹元宵晚会上表演舞狮子。

3. 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元宵,过年期间可以和家人一起闹元宵。

与闹元宵相关的组词包括:元宵、元宵节、灯笼、灯谜、舞狮子、舞龙、赏花灯等。

闹元宵的近义词有:庆元宵、喜庆活动、元宵庆典等。

闹元宵的反义词为:安静、平静。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