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storical works;historical essay] 評論曆史的著作
文體名。原指作史者在“本紀”“列傳”之後評述所記史事和人物的文字。後來凡是關于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的論文,也都稱為“史論”。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定勢》:“史論序注,則師範於覈要。” 唐 劉知幾 《史通·稱謂》:“史論立言,理當雅正。” ********* 《二十年來的經曆·工程師的幻想》:“我隻有趣味于看綱鑒,讀史論。”
“史論”是曆史學領域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史論指對曆史事件、人物及現象進行系統性分析、評論的文體或學術研究。它最初特指史書(如《史記》)中“本紀”“列傳”後作者對史事的總結性評述,後擴展為所有探讨曆史的學術論文或著作。
包括曆史學術研究、教育(如教材中的事件解析)、政策制定參考(通過曆史規律指導現實)。例如,鄒韬奮曾通過閱讀史論理解社會變革邏輯。
(如需了解具體史論著作或研究方法,可參考《文心雕龍·定勢》《史通》等文獻來源)
《史論》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對曆史事件及其發展進行評述和論述的著作。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史(shǐ)表示曆史,論(lùn)表示論述。因此,《史論》可以理解為對曆史進行論述和評價的文學作品。
根據《康熙字典》,《史論》這個詞的部首是口(kǒu)和言(yán)。口作為左邊的部首,表示與口有關;言作為右邊的部首,表示與語言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史論》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在中國曆史上,人們對于曆史事件的記錄和論證非常重視,這也促使了《史論》這樣的作品的産生和發展。與繁體字相比,《史論》保留了其簡體字的形式,沒有發生重大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不同。然而,《史論》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并沒有特殊變化。它的字形和現代保持一緻,仍然是由史和論兩個部分組成。
1. 他的《史論》研究了中國古代曆史的轉折點。
2. 這本《史論》對于解讀曆史事件非常有價值。
組詞:史學、史籍、史學家、論述、論文、論點
近義詞:史書、史傳、史記、史志、論著、學論
反義詞:事實、紀實、傳記、口述、說謊、虛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