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搏颡的意思、搏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搏颡的解釋

叩頭。 明 高攀龍 《劉貞母墓表》:“母嘗病痢殆矣,目中若見有神物,以語 節卿 。 節卿 遽搏顙號神,願身代母。”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言訖,惟聞搏顙聲,問之不復再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搏颡(bó sǎng)是古代漢語中表示叩頭謝罪的專有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以額觸地的跪拜動作。《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叩頭"行為,特指"以額觸地"的禮儀形式,字源可追溯至"搏"的擊打義與"颡"的額頭義組合。

該詞在典籍中多用于描述罪責者自陳其過的場景,如《漢書·東方朔傳》載:"居無何,朔果搏颡謝上",展現罪臣通過叩頭動作表達悔過的儀禮程式。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颡"為"稽颡之省",佐證其與喪禮稽颡禮的關聯性。

在語義演變層面,《辭源》指出其引申出"誠懇謝罪"的抽象含義,如《資治通鑒》中"群臣搏颡殿庭"的記載,既包含具體叩首動作,又承載着深刻的政治忏悔意味。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存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成為考察古代司法制度與禮儀文化的重要語料。

(來源說明:《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版;《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搏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文化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基本釋義

“搏颡”讀作bó sǎng(),字面意為“以額觸地”,即叩頭,是古代表示極度尊敬、悔過或悲痛的一種禮儀動作。

2.文化背景

3.文獻例證

4.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多見于曆史小說、戲劇或文學作品,用以增強人物情感或時代氛圍。

5.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禮儀詞彙或文獻例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闇冥八蠟神寶衣辯絜表海不分青紅皂白不愧齒若編貝酬燕春蚓秋蛇賜遣撣子得着雕镂兌撥遏抑番宿家門鳳劄龍書服習個裡關取含饴弄孫化裁回圖使夥煩郊邑錦囊記事冊悃悰連書李連傑靈珠柳祠亂逆魯薄命工謀力媻姗破疑迄功親厚窮節勸善規過讓帶肉杏騷人逸客申解思榦嘶嘶瑣碌通守頽毀頽勢逶虵武聖無顔帢瞎燈滅火蕭曹避席小家局行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