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十六國 夏 主 赫連勃勃 取 長安 後,稱 長安 曰 南台 。《晉書·地理志上》:“ 勃勃 僭號於 統萬 ,是為 夏 。置 幽州 牧於 大城 ,又平 劉義真 於 長安 ,遣子 璝 鎮焉。號曰 南臺 。”
(2).禦史台。以在宮阙西南,故稱。 南朝 梁元帝 《薦鮑幾表》:“前宰 東邑 ,實有二 魯 之風;近處 南臺 ,欲尊兩 鮑 之則。”《通典·職官六》:“ 後漢 以來謂之禦史臺,亦謂之蘭臺寺。 梁 及 後魏 北齊 ,或謂之 南臺 。 後魏 之制,有公事百官朝會名簿,自尚書令僕以下,悉送 南臺 。” 清 王士禛 《喜羨門閣學蔔鄰之作》詩:“東閣從容多密劄, 南臺 潦倒恕彈文。”又 元 代指由 揚州 徙至 建康 的行禦史台。 清 李慈銘 《越缦堂讀書記·劄記》:“又 至元 十四年初立行禦史臺於 揚州 ……二十七年,徙 揚州 行臺於 建康 ,專涖 江南 之地,號 南臺 。”
(3).台名。即 戲馬台 。在 江蘇省 銅山縣 南。 晉 義熙 中, 劉裕 嘗大會群僚賦詩于此。 南朝 宋 元嘉 時, 魏 主南侵至 彭城 ,亦嘗登此。《水經注》謂即 項羽 掠馬台 ,其下有玉鈎斜道。 宋 蘇轼 《次韻呂梁重屯田》:“待君筆力追 靈運 ,莫負 南臺 九日期。” 王文诰 輯注:“ 縯 曰:‘ 劉裕 為 宋 公,在 彭城 ,九月九日,出遊 戲馬臺 ,送 孔靖 辭位歸鄉。 謝靈運 、 宣遠 等,并從作詩。’” 宋 蘇轼 《台頭寺送宋希元》詩:“相從傾蓋隻今年,送别 南臺 便黯然。” 查慎行 注:“ 南臺 即 戲馬臺 ,以在 徐州 城南,故名。”
(4).台名。 瀛台 的舊稱。在 北京 。 清 吳偉業 《即事》詩之三:“從遊 西苑 花初放,侍宴 南臺 酒半醒。” 清 高士奇 《金鳌退食筆記》卷上:“ 瀛臺 ,舊為 南臺 ,一曰 趯臺坡 。本朝 順治 年間,别建宮室,為避暑之處。”
(5).山名。即 釣台山 。在 福建省 福州市 南 閩江 中,故亦曰 南台山 。 宋 陸遊 《度浮橋至南台》詩:“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説 南臺 試一尋。” 錢锺書 注:“ 南台 ,一稱 釣台山 ,在 閩江 中。”《明史·湯和傳》:“尋拜征南将軍……遂與副将軍 廖永忠 伐 陳友定 ,自 明州 由海道乘風抵 福州 之 五虎門 ,駐師 南臺 ,使人諭降。”
(6).山名。在 廣州 香山縣 (今 中山縣 )南五十裡,兩山相對如台,故名。參閱《明一統志》。
“南台”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地理等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釋義:
十六國時期對長安的别稱
夏主赫連勃勃攻占長安後,将其改稱“南台”,作為軍事重鎮()。
禦史台的代稱
因古代禦史台多位于宮阙西南方位,故稱“南台”。南朝至元代均有此用法,如元代将遷至建康(今南京)的行禦史台稱為南台()。
古代台名
如需進一步了解某類釋義的細節,可參考對應來源的完整内容。
《南台》是指位于中國南方的一個高地或山峰,它常常被用來比喻高尚的境地、文化瑰寶或者學術殿堂。
《南台》的拆分部首是“廠”和“山”,分别有2和3個筆畫。
《南台》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之中,最早記載在《齊書·志·百官志下》中,并在後來的文獻以及詩詞中經常出現。它來源于古代崇尚文化和學術的風氣,将南方的山峰或高地比喻為高尚的境地。
繁體字中,《南台》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漢字中,《南台》的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1. 他是當代文壇的南台,深受文人的崇拜與推崇。
2. 這家博物館是文物藝術的南台,藏品豐富多樣。
南台可以與其他詞組成複合詞,如:南台山、南台文化、南台學術。
近義詞有:髙台、貴台、學術殿堂。
反義詞有:北座、陋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