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十六國 夏 主 赫連勃勃 取 長安 後,稱 長安 曰 南台 。《晉書·地理志上》:“ 勃勃 僭號於 統萬 ,是為 夏 。置 幽州 牧於 大城 ,又平 劉義真 於 長安 ,遣子 璝 鎮焉。號曰 南臺 。”
(2).禦史台。以在宮阙西南,故稱。 南朝 梁元帝 《薦鮑幾表》:“前宰 東邑 ,實有二 魯 之風;近處 南臺 ,欲尊兩 鮑 之則。”《通典·職官六》:“ 後漢 以來謂之禦史臺,亦謂之蘭臺寺。 梁 及 後魏 北齊 ,或謂之 南臺 。 後魏 之制,有公事百官朝會名簿,自尚書令僕以下,悉送 南臺 。” 清 王士禛 《喜羨門閣學蔔鄰之作》詩:“東閣從容多密劄, 南臺 潦倒恕彈文。”又 元 代指由 揚州 徙至 建康 的行禦史台。 清 李慈銘 《越缦堂讀書記·劄記》:“又 至元 十四年初立行禦史臺於 揚州 ……二十七年,徙 揚州 行臺於 建康 ,專涖 江南 之地,號 南臺 。”
(3).台名。即 戲馬台 。在 江蘇省 銅山縣 南。 晉 義熙 中, 劉裕 嘗大會群僚賦詩于此。 南朝 宋 元嘉 時, 魏 主南侵至 彭城 ,亦嘗登此。《水經注》謂即 項羽 掠馬台 ,其下有玉鈎斜道。 宋 蘇轼 《次韻呂梁重屯田》:“待君筆力追 靈運 ,莫負 南臺 九日期。” 王文诰 輯注:“ 縯 曰:‘ 劉裕 為 宋 公,在 彭城 ,九月九日,出遊 戲馬臺 ,送 孔靖 辭位歸鄉。 謝靈運 、 宣遠 等,并從作詩。’” 宋 蘇轼 《台頭寺送宋希元》詩:“相從傾蓋隻今年,送别 南臺 便黯然。” 查慎行 注:“ 南臺 即 戲馬臺 ,以在 徐州 城南,故名。”
(4).台名。 瀛台 的舊稱。在 北京 。 清 吳偉業 《即事》詩之三:“從遊 西苑 花初放,侍宴 南臺 酒半醒。” 清 高士奇 《金鳌退食筆記》卷上:“ 瀛臺 ,舊為 南臺 ,一曰 趯臺坡 。本朝 順治 年間,别建宮室,為避暑之處。”
(5).山名。即 釣台山 。在 福建省 福州市 南 閩江 中,故亦曰 南台山 。 宋 陸遊 《度浮橋至南台》詩:“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説 南臺 試一尋。” 錢锺書 注:“ 南台 ,一稱 釣台山 ,在 閩江 中。”《明史·湯和傳》:“尋拜征南将軍……遂與副将軍 廖永忠 伐 陳友定 ,自 明州 由海道乘風抵 福州 之 五虎門 ,駐師 南臺 ,使人諭降。”
(6).山名。在 廣州 香山縣 (今 中山縣 )南五十裡,兩山相對如台,故名。參閱《明一統志》。
南台作為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具有多重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四層釋義:
一、曆史機構名稱 指中國古代禦史台的别稱。《漢語大詞典》記載,南北朝時期禦史台因位于皇宮南側,被雅稱為"南台",與尚書省"北府"形成方位對應。該稱謂常見于《魏書》《北齊書》等典籍,如《魏書·高道穆傳》載"遂啟莊帝,徙帝于南台"。
二、地理實體名稱
山嶽地标:特指山西五台山五大主峰之一的南台頂,海拔2489米,因"月墜峰巅,俨若懸鏡"得名錦繡峰,佛教典籍《清涼山志》記載其"頂若覆盂,圓周一裡"。
水域古稱:閩江流域史稱"南台江",清代《榕城考古略》載"台江在城南台之外,故名",現福州倉山區仍保留南台島、南台大道等地理名稱。
三、建築實體指代
佛教建築:山西五台山現存唐代南台普濟寺,寺内保留元至元年間重建的毗盧殿,佛教典籍《古清涼傳》詳載其"供養文殊菩薩"的宗教功能。
觀象建築:《福州府志》記載宋代南台建有"釣龍台",系越王餘善釣白龍處,明代學者徐熥《釣龍台賦》描繪其"俯臨閩越,雄鎮東南"的地理特征。
四、行政區劃沿革 作為福州曆史地名,南朝《三山志》載"南台地區始設于晉太康年間",明清時期發展為重要商貿港口。現代行政區劃調整中,2020年福州設立南台區,繼承曆史地名實施管轄。
“南台”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地理等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釋義:
十六國時期對長安的别稱
夏主赫連勃勃攻占長安後,将其改稱“南台”,作為軍事重鎮()。
禦史台的代稱
因古代禦史台多位于宮阙西南方位,故稱“南台”。南朝至元代均有此用法,如元代将遷至建康(今南京)的行禦史台稱為南台()。
古代台名
如需進一步了解某類釋義的細節,可參考對應來源的完整内容。
百口暴骜八屯碧螺春筆賽博蕩渤澥逋翁傳答出降楚巫鬟賜冰呆衷撒奸道死蹈襲覆轍彫蟲多許餓眼房賃翻然浮瓜沈李輔宰趕上賄雇恢彉講山竭涸潔朗靜恭給事黃門積邪軍旅餽邊狼嗥恡固離黍裡子籠鳥魯陽揮日廟堂碑迷中哦松破相宗強立親厚秋籁企望世紀末詩傭耍花樣四合院兒天井條褥條秀退鬼王隧缃缥虓士邪馬台國隙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