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恭的意思、靜恭的詳細解釋
靜恭的解釋
靜肅恭謹。《韓詩外傳》卷四:“《詩》曰:‘靜恭爾位,好是正直。’”《北史·李彪傳》:“恢大明以燭物,履靜恭以和邦。”參見“ 靖恭 ”。
詞語分解
- 靜的解釋 靜 ì 停止的,與“動”相對:靜止。靜态。靜物。平靜。風平浪靜。 沒有聲音:安靜。寂靜。僻靜。冷靜。肅靜。靜悄悄。靜穆。靜谧。靜默。靜觀。靜聽。 安詳,閑雅:靜心。靜坐。 古同“淨”,清潔。 姓。 動
- 恭的解釋 恭 ō 肅敬,謙遜有禮貌:恭敬。恭謹。恭候。恭維。恭賀。打恭(拱揖)。洗耳恭聽。 筆畫數:; 部首:小;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靜恭”的漢語詞典釋義
“靜恭”是一個漢語合成詞,由“靜”與“恭”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内心沉靜安甯,外在态度恭敬謙遜,形容一種内外兼修、莊重有禮的儀态與心境。
-
本義解析:
- 靜 (jìng): 本義指安定不動,沒有聲響。引申為内心平和、安甯、不浮躁。《說文解字》釋“靜”為“審也”,有明辨、安定之意。在“靜恭”中,“靜”側重描述内心的狀态——平靜、專注、無雜念。
- 恭 (gōng): 本義指肅敬、謙遜有禮。《說文解字》釋“恭”為“肅也”,指态度端莊、尊敬他人。在“靜恭”中,“恭”側重描述外在的表現——恭敬、謹慎、有禮。
- 合成義: “靜”與“恭”結合,強調内在的甯靜是外在恭敬态度的基礎,外在的恭敬也反映了内在的修養,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一種莊重、謙和、專注的品格與風貌。常用來形容君子、學者或修行者的儀态。
-
引申義與用法:
- 形容人舉止端莊得體,态度謙和恭敬。
- 形容心境平和專注,不受外界幹擾,能恭敬對待學問或事業。
- 常用于描述治學、修身或祭祀時的嚴肅恭敬狀态。
-
古籍例證:
- 《詩經·小雅·小弁》: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雖非直接使用“靜恭”,但“恭敬”一詞體現了類似的精神内核,即對父母之邦的敬重态度,後世常将“靜”的修養融入其中。此句表明對故土、祖先的敬重是傳統美德的重要體現 [來源:漢典網 - 《詩經》原文]。
-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在闡釋儒家經典時,多次強調修身需“主敬存誠”,要求學者保持内心的敬畏與專注(靜)和外在的莊重有禮(恭),這可以看作是“靜恭”理念的具體實踐要求 [來源:國學大師 -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靜恭”一詞凝練地表達了中華文化中推崇的一種修養境界:内懷甯靜以養心,外持恭敬以立身。它要求個體在内在保持澄澈、專注、平心态(靜),在外在表現出莊重、謙遜、有禮的言行(恭),是個人品德修養和待人接物的重要準則。其内涵與儒家提倡的“敬”、“靜”等修身理念一脈相承。
網絡擴展解釋
“靜恭”是一個形容人行為态度的詞語,其核心含義為靜肅恭謹,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由“靜”(安靜、沉默)與“恭”(恭敬、謙和)組合而成,表示舉止安靜謙遜、待人恭敬有禮的狀态。
詳細解釋
-
詞義解析
強調内外兼修:外在表現為安靜莊重,内在體現對他人或職位的尊重。例如《韓詩外傳》中“靜恭爾位”指以謙恭态度對待自身職責。
-
文獻出處
源自古代典籍:
- 《韓詩外傳》卷四:“靜恭爾位,好是正直。”
- 《北史·李彪傳》:“履靜恭以和邦”,意為以謙恭态度治理國家。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莊重場合的言行舉止,如禮儀活動、正式職位履職等,體現對他人的敬意或對職責的嚴肅态度。
補充說明
- 近義詞:靖恭(含義相近,但更強調謹慎守禮)。
- 現代應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典文學或正式文體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韓詩外傳》或《北史》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倍價别辨壁廂不改其樂不見事不言而信擦擦菜蚜産疾寵幸詞章達典淡霭鬥艹頓筆鵝研封獸鳳翥鸾回共鲧狗碰苟異關西孔子火記煎蹙見駕谏阻驕節假續結抹精笃金器糾缦九言計校橛橛具銜拷邊嫠婦淋尖踢斛缦立牧身匿行排箫平隰清運蹂藉乳管山高海深時代受事摅發水火爐水訟孫犁恬熙鐵闆通聯卧蛋縣薄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