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靜肅恭謹。《韓詩外傳》卷四:“《詩》曰:‘靜恭爾位,好是正直。’”《北史·李彪傳》:“恢大明以燭物,履靜恭以和邦。”參見“ 靖恭 ”。
“靜恭”是一個形容人行為态度的詞語,其核心含義為靜肅恭謹,具體解釋如下:
由“靜”(安靜、沉默)與“恭”(恭敬、謙和)組合而成,表示舉止安靜謙遜、待人恭敬有禮的狀态。
詞義解析
強調内外兼修:外在表現為安靜莊重,内在體現對他人或職位的尊重。例如《韓詩外傳》中“靜恭爾位”指以謙恭态度對待自身職責。
文獻出處
源自古代典籍: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莊重場合的言行舉止,如禮儀活動、正式職位履職等,體現對他人的敬意或對職責的嚴肅态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韓詩外傳》或《北史》相關章節。
靜恭是一個成語,含有既定的意義。這個成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分别是「靜」和「恭」。
「靜」這個字的部首是「青」,筆畫數為8畫。《說文解字》是這個字的來源,意思是安靜、平靜、不動。在繁體字中,「靜」的寫法是「靜」。
「恭」這個字的部首是「心」,筆畫數為10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這個字的意思是恭敬、有禮貌。在繁體字中,「恭」的寫法是「恭」。
在古代,「靜」和「恭」的寫法可能有些不同。例如,「靜」可能會寫作「靚」,而「恭」可能會寫作「貢」。古時候的人們使用了不同的變體字,這也是漢字的演變過程。
以下是一些使用「靜恭」的例句:
1. 在冥想中,我保持着靜恭的姿勢。
2. 他面對老師時表現得非常靜恭。
3. 古人常常倡導靜恭的态度,以傳承優良的禮儀傳統。
以下是一些與「靜恭」相關的組詞:
1. 靜态:指物體或人保持靜止狀态。
2. 恭敬:表示對他人有禮貌和尊敬的态度。
3. 靜心:表示人心靜定,保持平靜和專注。
以下是一些與「靜恭」相近的詞語:
1. 靜默:表示保持安靜,不說話或不發聲。
2. 恭謹:表示謙虛謹慎,不敢放肆。
3. 安靜:含義與「靜恭」相近,指環境或人保持寂靜。
以下是一些與「靜恭」相反的詞語:
1. 浮躁:表示心态不甯靜,躁動不安。
2. 粗魯:描述舉止不文雅,沒有禮貌。
3. 喧鬧:指環境或人聲音大,雜亂無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