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田。《國語·楚語上》:“故先王之為臺榭也……其所不奪穡地,其為不匱財用。” 韋昭 注:“稼穡之地。”
“穑地”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sè dì,其基本含義是農田,特指用于耕種稼穑的土地。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國語·楚語上》:“故先王之為臺榭也……其所不奪穡地,其為不匱財用。”韋昭注:“稼穡之地。”。這裡指古代君王修建台榭時,不占用農田以保障農業生産和物資供應。
現代使用
“穑地”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文獻或曆史語境中,與“耕地”“農田”同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農耕相關詞彙,可參考《國語》等典籍或相關曆史文獻。
穑地(sè dì)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指的是農田、耕地。在農業社會中,穑地是指用來耕種莊稼的土地。
穑地的部首是禾( hé),它的拆分筆畫是13畫。
穑地這個詞形象地描述了耕種莊稼的土地。穑字是一個形聲字,它的聲旁是燮(xiè),表示發音,而其形旁是禾,表示義理,所以穑字象征着通過人們的辛勤勞動,莊稼能夠茁壯生長。
穑地的繁體字形為穡地。
在古代,穑地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但可以參考的一種寫法是“稷地”。
1. 農民們将這片穑地耕種得十分肥沃。
2. 這個村莊的穑地被租給了合作社進行統一種植。
穑谷、穑民、耕穑等。
農田、農地、田地。
林地、水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