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禡祭禱兵。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記辛亥敗兵事》:“﹝ 康熙 丁丑, 仁皇帝 親征沙漠 噶爾丹 。﹞上曰:‘然則命汝副 傅 ( 傅爾丹 )以行,尚敢辭耶?’ 達 ( 達福 )語塞,遂叩首出,禡禱於明堂。” 清 龔自珍 《最錄南唐五百字》:“禡禱 蚩尤 ,蠟餞貓虎。”
“祃禱”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軍事祭祀活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祃禱(讀音:mà dǎo)指古代軍隊出征前舉行的祭祀儀式,通過祈禱神明來祈求戰争勝利。其中:
現代漢語中,“祃禱”已非常用詞,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嘯亭雜錄》等清代史料。
祃禱(mà dǎo),又稱為祈禱,是一個漢字詞語。下面将對該詞進行拆分、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進行介紹。
祃禱的拆分部首為礻(shì)和示(shì),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祃禱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宗教信仰。它在漢字當中代表了人們向神佛或其他超自然力量祈求保佑或尋求幫助的行為。
祃禱的繁體形式為禡禱。
根據古代銘文和文獻記載,祃禱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祼倒”或“祼刀”。這裡的“祼”是由礻(shì)和示(shì)組成的,表示神祇;“倒”或“刀”表示向下或屈膝禮拜。這些表達方式都反映了古人祃禱時的行為姿勢和虔誠态度。
1. 他每天都會到廟裡祃禱,希望家人平安健康。
2. 在困境中,她毫不動搖地祃禱着,尋找内心的力量。
祃禱所處的詞語可以與其他詞語進行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如祃禱經、祃禱堂、祃禱會等。
祃禱的近義詞包括祈禱、禱告、乞求等。
祃禱的反義詞可以是不祃禱、放棄祃禱、懷疑祃禱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