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初 安徽 宣城 施闰章 与 山东 莱阳 宋琬 ,并有诗名,故称。《清史稿·文苑传一·宋琬》:“始 琬 官京师,与 严沆 、 施闰章 、 丁澎 辈酬倡,有‘ 燕臺 七子’之目。其诗格合声谐,明靚温润。既搆难,时作凄清激宕之调,而亦不戾於和。 王士禎 点定其集为三十卷。尝举 闰章 相况,目为‘南施北宋’。”
"南施北宋"是清代文学史上的并称术语,指代清初两位著名文学家施闰章与宋琬。这一称谓源于两人籍贯南北差异及文学成就的并驾齐驱:
施闰章(1619-1683)
字尚白,号愚山,安徽宣城人。其诗作以"温柔敦厚"为特色,主张"诗有本",强调诗歌应根植于社会现实,代表作《学馀堂文集》展现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施氏擅长五言诗,语言质朴清新,《舟中立秋》等作品通过白描手法传递深挚情感。
宋琬(1614-1674)
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作为北方文学代表,其诗文以雄浑豪放见长,七言歌行体尤具特色,《安雅堂集》收录的《悲落叶》《九哀歌》等作品,通过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展现时代动荡下的个人命运沉浮。
并称源起与文学影响
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首次将二人并列,源于他们共同打破明末浮华文风,推动清初诗坛回归现实主义的革新实践。二人虽风格迥异——施诗如"澄湖泛月"般清丽,宋诗似"泰岱云霞"般壮阔,但都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这种南北呼应格局为清代诗文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该术语现收录于《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其历史地位在《清史稿·文苑传》中亦有权威记载,体现了清代文学批评中对地域文学流派的认知体系构建。
“南施北宋”是清初诗坛对两位著名诗人施闰章与宋琬的并称,具体解释如下:
“南施”指安徽宣城的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号愚山;“北宋”指山东莱阳的宋琬(1614—1673)。两人因诗名并称,王士禛评价“康熙以来诗人,无出南施北宋之右”。
施闰章
宋琬
需注意,部分解释(如)将“南施北宋”误作形容外貌或才能差异的成语(类似“南橘北枳”),但权威文献(如《清史稿》)及文学史研究均指向两位诗人的并称,而非比喻性说法。
如需进一步了解两人具体作品或时代背景,可参考《清史稿》或清代诗歌研究专著。
暗蔼安营扎寨奥博摆谈报送悲夫嬖姬壁人材子策勋蹙土典程典雇东南之秀都会番校费害飞山兵猦狸风起潮涌骾直共持盥沐关谘哈巴儿黄金符节幡劲骨丰肌进舍女婿九九归一技业空界列都黧老栾巴噀酒緑酃耄衰迷耳母难之日南元凝念仆乘牵束青巾校尉七推八阻秋残热忽辣跚橇稍子沙所射柳神君绅緌束桂四界四鸟佻佞头陀行无生乡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