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死的意思、三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死的解釋

(1).三種死罪。《左傳·哀公十五年》:“三死無與。” 杜預 注:“三死,死罪三。”

(2).指非命而緻死的三種原因。 漢 劉向 《說苑·雜言》:“人有三死,而非命也,人自取之。夫寝處不時,飲食不節,佚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居下位而上忤其君,嗜欲無厭而求不止者,刑共殺之。少以犯衆,弱以侮強,忿怒不類,動不量力者,兵共殺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死"在漢語詞典中的核心釋義及引申含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死刑等級)

指中國古代三種不同等級的死刑,典出《春秋左傳·昭公十四年》:

"三死無與"

杜預注:"三死,死刑有三等,磔、斬、枭也。"

《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

三種死刑具體指:

  1. 磔(zhé):分裂肢體的酷刑
  2. 斬:斬首之刑
  3. 枭(xiāo):斬首後懸首示衆

二、引申含義

1. 多次瀕臨死亡

《漢語大詞典》釋為:"謂多次面臨死亡",如: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幾陷死者數矣...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

(曆經囚禁、逃亡等多次生死危機)

2. 三重必死之因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引申為三種緻死因素:

"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于理,輕身重財,衣食不能適,此其三死也"

(指違背醫理、貪財輕生、生活失序三種緻死根源)

三、典籍用例

  1. 《漢書·刑法志》:

    "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

    (實際包含黥、劓、斬趾、笞殺、枭首、菹骨等多重酷刑,合稱"三死")

  2. 《魏書·刑罰志》:

    "大逆不道腰斬,誅其同籍...三死之科,自眚災肆赦外,唯重罪十條不赦。"


文獻依據:

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及《十三經注疏》等權威辭書,曆史用例引自《史記》《漢書》正史文獻。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典籍篇目供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

“三死”一詞在古籍中有兩種主要解釋,具體如下:

一、三種死罪

源自《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的“三死無與”,杜預注解為“三死,死罪三”。這裡的“三死”指三種應判死刑的罪行,但原文未明确具體罪名,需結合上下文理解當時的法律背景。

二、非正常死亡的三種原因

漢代劉向《說苑·雜言》提出:“人有三死,而非命也,人自取之”,具體包括:

  1. 疾病緻死:生活不規律,如“寝處不時,飲食不節,佚勞過度”;
  2. 刑罰緻死:行為觸犯上位者,如“居下位而上忤其君,嗜欲無厭而求不止”;
  3. 戰争緻死:不自量力的沖突,如“少以犯衆,弱以侮強,忿怒不類,動不量力”。

補充說明

該詞屬于古代漢語專有概念,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使用場景,多見于文獻研究或曆史文本分析。兩種釋義分别來自春秋時期法律術語(《左傳》)和漢代哲學思想(《說苑》),體現了不同時代對“死亡”的歸因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傲慢少禮本子陛賀筆記本電腦財減測定叉腰乘駕成夜沖妙慈萱底席反詩分甘同苦風操分鹿罘罟副官乖則廣孝洪深猾黠回惑揮墨見利忘義忌克可嘉老面皮累欷戀皁離絕糲米六一兒童節鸾軿鹵鹻論齒淪湮罵辱沒頭明發不寐民有摩觸摩爾濃度内榮農月旆旃牽鑿起旱栖列青绂侵駭人情物理書筴素腕同功繭退稅箨冠仙壇記霄半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