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府的文書。《周禮·天官·宰夫》:“六曰史,掌官書以贊治。” 宋 歐陽修 《泷岡阡表》:“汝父為吏,常夜燭治官書。” 宋 陸遊 《縱筆》詩:“歸從冊府猶披卷,了卻官書更賦詩。”《冷廬雜識·小琅玕山館詩》引 清 嚴比玉 《到家日作》詩:“隻愁一紙官書促,容易歸山又出山。”
(2).官府收藏、編撰或刊行的書籍。 唐 韓愈 《順宗實錄四》:“﹝ 陽城 ﹞好學,貧不能得書,乃求入 集賢 為書寫吏。竊官書讀之,晝夜不出。經六年,遂無所不通。” 明 劉基 《宋景濂學士文集序》:“會有詔纂修《元史》,東南名士,一時皆集,復命充總裁,官書成,入翰林為學士。”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附複廖钰夫尚書魏和齋山長書》:“且《通志》為合省官書,必應合通省官紳之力以成之。”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一篇:“然《三國》、《水滸》, 嘉靖 中有都察院刻本,世人視若官書,故得見收。”
“官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官方編修或刊行的書籍
指由古代官府主持編纂、刊刻的書籍,通常具有權威性。例如宋代歐陽修《泷岡阡表》中提到“夜燭治官書”,即指處理官方文獻。這類書籍涵蓋經史典籍、法律文書等,如清代浙江官書局刊刻的經史圖書。
官府文書或公文
廣義上也可指官府日常行政使用的文書,如《周禮·天官·宰夫》記載“掌官書以贊治”,強調其作為治理工具的職能。
法語中“官書”譯為“livres édités par le gouvernement”,即政府出版的書籍,保留了“官方刊行”的核心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如浙江官書局書目),可參考曆史文獻或地方志記載。
官書,指國家機關或官方發布的文件、文書。它包含了各種公文、公函、公報、公告、法令等。官書在國家治理、法律體系、政府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官書的拆分部首是宀和十。宀是官字的部首,表示與房屋、住所相關的事物;十是官字的字形構件,表示數目十。官書的總筆畫數為15。
官字的來源是象形字,原本描繪了官府宮殿的形狀。隨着時代的發展,官字逐漸轉變為指代官員、官職、官方的含義。而官書一詞則是指官方機關發布的各種文書。
官書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官書」。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官字的古代寫法為「㫃」,它是由戌和皿組合而成的。戌表示住所,皿表示容器。而書字的古代寫法為「書」,由聿和曰組合而成。聿表示寫字,曰表示日子不斷流逝的意義。因此,古代的官書寫法為「㫃書」。
1. 我收到一封來自政府的官書,要求我提供更多的文件。
2. 請你把這份官書交給相關部門,以便及時辦理手續。
官職、官方、官員、官府、文書、公文、公函、公報、公告、法令
文書、公文、公函、公報、公告、法令
民間文書、私函、私人信件、非法文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