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謂男女婚姻的介紹人。男稱“媒”,女稱“妁”。《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俦》:“除非他女兒不要嫁人便罷休。不然,少不得男媒女妁。”《醒世恒言·大樹坡義虎送親》:“ 潮音 被駡,不敢回言。就有男媒女妁,來説親事。”
“男媒女妁”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主要用于描述傳統婚姻習俗中的媒人角色。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拆分:
核心釋義:
指古代婚姻中男女雙方的媒人,強調傳統婚俗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禮儀規範。
文獻來源:
最早出自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七卷:“除非他女兒不要嫁人便罷休,不然少不得男媒女妁。”
另一處見于同書《大樹坡義虎送親》:“潮音被罵,不敢回言。就有男媒女妁,來說親事。”。
語法功能:
多作主語、賓語或定語,用于描述婚姻中介角色,如“男媒女妁上門提親”。
古代婚俗:
在封建社會中,婚姻需通過媒人溝通雙方家庭,男性媒人(媒)負責男方事務,女性媒人(妁)負責女方事務,體現“男女有别”的社會規範。
與現代區别:
現代婚姻多自由戀愛,此成語更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強調傳統禮教對婚姻的約束。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婚姻制度中媒人的性别分工,是研究傳統社會文化的重要詞彙。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醒世恒言》相關章節。
男媒女妁:這個詞是形容有媒人介紹男女交往或主動撮合男女的行為。男媒女妁中的“男”指男性,“女”指女性,“媒”則是專門介紹人家的人,“妁”是指成婚、媒妁之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男媒女妁的"男"字的部首是田,總筆畫數是4;"女"字的部首是女,總筆畫數是3;"媒"字的部首是女,總筆畫數是13;"妁"字的部首是女,總筆畫數是8。
來源:《男媒女妁》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紅樓夢》中,指的是将兩個性别不同的人牽線搭橋,撮合他們成為一對。這個詞也常用于形容媒人主動撮合男女的情況。
繁體:這個詞在繁體字中保持同樣的意思和寫法,也是「男媒女妁」。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男”字的舊字形為“鄲”,“媒”字的舊字形為“毛”,“妁”字的舊字形為“受”。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在形狀和筆畫上有所區别,但意義相同。
例句:他們的婚姻是由他們的父母通過男媒女妁撮合的。
組詞:男子、女人、媒人、妁女
近義詞:媒介、介紹、牽線搭橋
反義詞:自由戀愛、自由選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