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黃鶴樓的意思、黃鶴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黃鶴樓的解釋

[Tower of Yellow Crane] 我國古代的著名樓觀。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蛇山的黃鹄(鶴)矶頭。傳說古仙人子安從此地乘鶴而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唐· 崔颢《黃鶴樓》

詳細解釋

故址在今 湖北省 武漢市 蛇山 的 黃鶴矶 頭。相傳始建于 三國 吳 黃武 二年(公元223年),曆代屢毀屢建。解放後建 長江大橋 時已拆除,樓前塔已遷至附近的 高觀山 。1985年在今址( 蛇山 西端 高觀 山西坡)重建落成。古今詩人題詠者甚衆,以 唐 崔颢 、 李白 之作最著名。《元和郡縣圖志·江南道三·鄂州》:“城西臨 大江 ,西南角因磯為樓,名 黃鶴樓 。” 唐 崔颢 《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 黃鶴樓 。” 唐 李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故人西辭 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 揚州 。” 宋 陸遊 《入蜀記》卷五:“ 黃鶴樓 ,舊傳 費禕 飛升於此,後忽乘黃鶴來歸,故以名樓,號為天下絶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從漢語詞典及文化研究角度,"黃鶴樓"的釋義可分為以下核心層面:


一、詞義溯源與基本釋義

  1. 專有名詞屬性

    指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蛇山的一座曆史名樓,因傳說與仙人乘黃鶴離去相關得名。最早見于南朝梁代蕭子顯《南齊書》載"夏口城據黃鹄矶","鹄"通"鶴",後演變為"黃鶴樓"(《漢語大詞典》第12卷,1992年版)。

  2. 地理坐标意義

    地處長江與漢水交彙處,自古為軍事要塞與觀景勝地。清代《武昌府志》稱其"控龜蛇而瞰江漢",凸顯戰略地位(《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二、文化象征與文學意象

  1. 神話符號

    源于南朝《述異記》載費祎登仙駕鶴憩于此的傳說,唐代《報恩錄》進一步演繹為辛氏酒樓報恩故事,奠定"仙樓"文化母題(《中國神話傳說詞典》,袁珂編著,1985年)。

  2. 詩歌經典載體

    崔颢《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使該樓成為"唐詩第一樓"。李白見之擱筆的典故(見《唐才子傳》),強化其文學史地位。曆代累計詠樓詩逾千首(《全唐詩典故辭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三、建築沿革與當代價值

  1. 實體建築變遷

    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曆代屢毀屢建。現存建築為1985年以清代同治樓為藍本重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高51.4米(《中國文物地圖集·湖北分冊》,西安地圖出版社,2002年)。

  2. 文化地标功能

    1985年作為"江南三大名樓"(另為嶽陽樓、滕王閣)首批入選國家風景名勝區,現為武漢城市文化象征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國務院公布文件,國發〔2007〕19號)。


權威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黃鶴樓是中國曆史悠久的标志性建築,其名稱與曆史、文化内涵緊密相關,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名稱由來與地理位置

  1. 名稱起源
    黃鶴樓得名于武漢蛇山的黃鹄矶(後稱黃鶴矶),因傳說古仙人子安曾乘黃鶴飛升而得名。另有一說與三國時期蜀漢名臣費祎在此駕鶴成仙的傳說相關。

  2. 地理位置
    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蛇山之巅,瀕臨長江,現址為1985年重建,原址因武漢長江大橋建設被占用。


二、曆史沿革

  1. 始建與功能演變

    • 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最初為軍事瞭望台。
    • 晉代後逐漸轉為觀賞樓,唐代成為文人雅集勝地。
  2. 多次重建
    曆史上因戰亂、火災損毀十餘次,最後一次焚毀于1884年。現存建築為1985年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重建,融合現代工藝。


三、文化意義

  1. 詩歌意象
    唐代崔颢《黃鶴樓》以“昔人已乘黃鶴去”開篇,奠定其文學地位,李白曾贊“眼前有景道不得”。
    李白的“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進一步強化其文化象征。

  2. 文化地位
    與嶽陽樓、滕王閣并稱“江南三大名樓”,被譽為“天下江山第一樓”。


四、現代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細節或建築結構,可參考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百鳥半陰陽苞蘆霸相碧矑鼊嶼裁抑當管獨頭繭惡支沙發號施令犯濫鋪摸風政俯仰無愧拱手聽命怪不着貴性好謀而成黑白電視合著豁達經官動詞紀弦稽疑蝌篆空心磚孔繇刲刺琨夷冷怔臉紅脖子粗聊備一格龍超律己麥苗漫暗木寓龍僻嗜破愁青孱穹碑齊心同力權富上士蛇杯弓影申奬舍親實相戍備添附天庭退親枉駕委托書文缛五行家詳貫現下斜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