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頓挫而雄壯。《藝文類聚》卷四四引 晉 鈕滔 母 孫氏 《箜篌賦》:“或冉弱以飄沉,或頓壯以抑揚。”
“頓壯”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dùn zhuàng,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傳統語境:
源自晉代孫氏《箜篌賦》中的描述:“或冉弱以飄沉,或頓壯以抑揚。”,指音樂或聲音既有輕柔飄渺,又有頓挫有力的節奏變化,強調剛柔并濟的美感。
現代引申:
在當代用法中,可比喻人突然表現出力量或勇氣,例如:“危急時刻,他頓壯精神,挺身而出。”。
更多信息可參考《藝文類聚》《漢語大詞典》等文獻,或查閱線上詞典如“查字典”。
《頓壯》這個詞是指一個人在行動中顯得威武雄壯、有力量的樣子。這種表現可以是體力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頓壯》由部首“頁”和“力”組成,分别擁有4個和7個筆畫。
《頓壯》是一個文言詞彙,起初出現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後經百姓流傳和使用。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頓壯」。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頓壯》可以有多種變體。例如,有的文獻使用了「鈍壯」的寫法,而有的古籍中則出現了「頗」替代「頓」的情況。
1. 他舉起沉重的大錘,砸向地面,頓壯的力量讓人驚歎。
2. 當他以頓壯的步伐走進會議室,所有人都為他的氣勢所折服。
頓然、頓足、頓時、壯舉、壯烈、壯年等
威武、雄壯、強勁
瘦弱、虛弱、衰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