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抱痾的意思、抱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抱痾的解釋

亦作“ 抱疴 ”。抱病。 宋 梅堯臣 《謝王汝州複勸飲》詩:“不死常抱痾,於身寧自貴。” 清 吳嘉紀 《七歌》之二:“我昔抱疴母在時,千裡就醫不相離。” 清 黃周星 《補張靈<崔瑩合傳>》:“忽抱疴,數日不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抱痾(bào ē)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由“抱”與“痾”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身患疾病,強調疾病纏身的狀态。以下從釋義、用法及古籍例證三方面詳述:


一、字義解析

  1. 本義為“用手臂圍住”,引申為懷有、承擔(如“抱病”“抱負”)。此處取“承受、纏身”之意。

  2. 同“疴”,指重病、久病(《說文解字》:“痾,病也”),區别于輕微疾患。

合成詞義:長期患病,疾病在身難以擺脫的狀态。


二、古籍例證與用法

  1. 本義:身患疾病

    • 《宋書·袁粲傳》:“愆疾彌年,療治無損,朅朅然常抱痾。”

      (長年患病,醫治無效,始終被疾病困擾。)

    • 宋代秦觀《答張文潛書》:“某自去歲入夏,抱痾幾死。”

      (自去年夏天起患病,幾乎病逝。)

  2. 引申義:因疾病導緻的困境

    • 唐代白居易《答劉禹錫》詩:“抱痾誠可歎,為政豈能安。”

      (患病令人歎息,處理政務難以安心。)

    • 清代黃宗羲《陳乾初先生墓志銘》:“晚年抱痾,猶手不釋卷。”

      (晚年患病,仍堅持讀書。)


三、權威辭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釋為“患病”,标注為書面語,例引《宋書》及白居易詩 。

  2. 《辭源(修訂本)》

    強調“痾”指重病,“抱痾”即“患病在身”,屬文言用法 。

  3. 《古代漢語詞典》

    釋義“抱病”,注明“痾”通“疴”,多見于唐宋詩文 。


四、語義辨析


結論:“抱痾”是具書面色彩的文言詞,特指重病纏身的狀态,其使用承載了古人面對疾病的無奈與堅韌,多見于史書、詩文。現代漢語中雖少用,但理解其意對研讀古籍至關重要。

網絡擴展解釋

“抱痾”是一個書面語詞彙,讀音為bào kē,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1.基本釋義

指“抱病”,即患病、生病的意思。該詞屬于較為文雅的表達,常見于古典文獻或仿古語境中。其異體寫法為“抱疴”,二者含義完全相同。

2.詞源與例句

3.使用注意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詩詞、古文或特定文學創作中,需注意語境適配性。若需口語化表達,可直接用“生病”“患病”等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古典詩詞集或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闇蔽葆宮并骨兵荒禅杖饎爨炊具春柔爨人大圭颠竄第二代電子計算機東方學士都祭堂發嗲佛事凫公英鼓手诃辱和壹紅毛刀狐虎之威穢德郊遂掎掣救經引足記問距度星刻屈苛役力行蘆菲貌受名滿天下難倒内陷泥金女僧遷改青廓情隨事遷拳拳肉裡眼柔蔓濡筆散想傷秏上陽花十不閑衰老死而無悔素餐探春通渠文移無撓相埒像心如意崤谷崤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