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豪強割據和相互兼并。《三國演義》第四九回:“諸将皆來動問,盡皆愕然相顧曰:‘ 江 北百萬之衆,虎踞鲸吞。不争都督如此,倘 曹 兵一至,如之奈何?’”
“虎踞鲸吞”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該成語比喻豪強割據勢力或相互兼并的激烈态勢,形容強者以壓倒性姿态占據或吞噬資源、領土等。其中,“虎踞”指像猛虎般盤踞一方,象征穩固的割據;“鲸吞”則如鲸魚吞食般迅速且徹底,強調大規模的吞并。
最早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原文為:“江北百萬之衆,虎踞鲸吞。不争都督如此,倘曹兵一至,如之奈何?”此處用于形容曹操軍隊的龐大威脅,既顯其割據之穩固,又暗含吞并江東的野心。
此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文學或曆史分析中。如需更詳細典故背景,可參考《三國演義》原著或相關注釋。
虎踞鲸吞是一個成語,比喻某個勢力或個人強大到可以霸占别人的地盤并吞并他們的財富、權力等。
虍(部首:虍,一筆),跼(部首:足,八筆),鲸(部首:魚,十六筆),吞(部首:口,五筆)。
虎踞鲸吞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易外傳》中的一句話:“九四虎踞鲸吞無咎。”繁體字為「虎踞鯨吞」。
在古代,虎踞鲸吞的漢字寫作「虍軀鯨吞」。
這個強國一直以來都虎踞鲸吞,控制着周邊國家的經濟。
虎将,鲸吞,千虎,虎口餘生,腹有虎皮。
一統天下,掌控局勢。
望洋興歎,力不從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