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纳礼的意思、纳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纳礼的解释

旧时婚礼中男方向女方送财礼。《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自从当日插了釵,离不得下财纳礼,奠雁传书。”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媒议婚》:“相府寻亲,侯门纳礼,兀自拒他不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纳礼"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接受或收取礼物、聘礼相关,尤其在古代婚俗中具有特定仪式意义。以下从词典释义和文化内涵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 字义解析

二、 详细释义与文化内涵

  1. 古代婚姻六礼的核心环节之一:

    • 特指“纳征”: 在周代确立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婚俗中,“纳礼”最常特指“纳征”这一环节。
    • 具体含义: 指男方家将聘礼(或称“彩礼”)正式送至女方家,女方家接受这些聘礼。
    • 仪式意义: “纳征”是婚姻缔结过程中具有法律效力的关键步骤。女方一旦“纳礼”(接受聘礼),即表示婚约正式成立,双方均需遵守约定。《礼记·昏义》载:“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 这清晰地说明了“纳礼”(纳征)对于婚约成立的标志性作用。
    • 聘礼内容: 古代聘礼通常包括象征意义的物品(如雁)以及布帛、钱财等。
  2. 泛指接受礼物或礼节:

    • 在更广泛的语境中,“纳礼”可以指接受他人馈赠的礼物或遵循某种礼节规范。
    • 例如,在人际交往或外交场合,接受对方赠送的礼品或遵循特定的礼仪程序,都可称为“纳礼”。

三、 古今用法差异

“纳礼”的核心词义是“接受礼物或聘礼”。其最经典和重要的用法是在中国传统婚俗“六礼”中指代“纳征”环节,即女方接受男方聘礼,标志婚约正式成立。该词承载着深厚的礼制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婚姻契约的重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已大大降低。

引用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 (罗竹风 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提供“纳礼”词条释义,强调其在古婚礼中指纳征。
  2.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王力 主编): 系统介绍包括“六礼”在内的古代礼制,阐释“纳征”(纳礼)在婚姻程序中的地位和意义。
  3. 《仪礼·士昏礼》 (儒家经典): 原始文献记载了“六礼”的具体流程,是理解“纳征”(纳礼)最权威的文本依据。
  4. 《礼记·昏义》 (儒家经典): 对婚礼的意义和“六礼”环节(包括纳征)进行了理论阐述。

网络扩展解释

“纳礼”是汉语词汇,指旧时婚礼中男方向女方赠送财礼的仪式,属于传统婚俗的重要环节。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该词由“纳”(接受、交付)和“礼”(仪式、礼节)组成,字面意为“接受并履行礼节”,特指男方在婚约确定后向女方家庭赠送聘金或财物,以示诚意和尊重。

  2. 文献出处
    这一习俗在古典文学中多次出现,例如:

    • 《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提到:“下财纳礼,奠雁传书”;
    • 明代高明的《琵琶记·官媒议婚》中也有“侯门纳礼”的描述。
  3. 文化背景
    纳礼是古代“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中“纳征”环节的俗称,标志着婚姻关系正式确立。

  4. 现代演变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纳礼的形式逐渐简化,但在部分地区仍保留类似习俗,如彩礼的赠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仪式流程或地域差异,可参考古籍文献或民俗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邦家之光半周期报复奔豗波凑诚敬称冤齿弟齿寒抽思粗缪丹雪大小山第一义读命构讦过形汉白玉皇颉荤羶奸雄积极修辞警昏肌肉机算绝密决灭谲宇廉约陵暴蛉穷律条买替梦熊罴弥泛麋捐难点皮里阳秋平康巷牵板鞘子气忿奇秀赏春身长邥垂申固申闻神渊尸布檀慧调档调音托巧猥佌相蒙闲深翕动屑玉戏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