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用百官。語出《書·舜典》:“納于百揆,百揆時叙。”《宋書·恩倖傳·徐爰》:“天飛雖王德所至,終陟固有資田躍,神宗始於俾乂,上日兆於納揆。”《隋書·高祖紀下》:“登庸納揆之時,草昧經綸之日,丹誠大節,心盡帝圖,茂績殊勳,力宣王府。”
“納揆”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基本釋義
“納揆”意為任用百官,源自《尚書·舜典》中的“納于百揆,百揆時叙”。其中“納”指接納、選拔,“揆”指管理、準則,合起來表示帝王選拔并管理官員的行為。
字義分解
文獻出處與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代典籍,如《宋書》提到“神宗始於俾乂,上日兆於納揆”,《隋書》記載“登庸納揆之時,草昧經綸之日”,均用于描述帝王治理國家的舉措。
其他引申含義
部分網絡釋義提到“納揆”可指登基稱帝或科舉中選,但這類用法在傳統文獻中較少見,可能是現代引申或特定語境下的解釋。
總結與應用
“納揆”屬文言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中。若需引用,建議結合《尚書》等經典文獻的原始語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舜典》《隋書》等原文,或參考權威古漢語詞典。
《納揆》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計算、預測。它常用于描述人們根據事實和經驗運用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對未來進行推測和預計。
《納揆》拆分為纟和手兩個部首。
纟是用來表示與紡織有關的部首,像線、繩、織等字都可以在它下面找到。
手表示手部的部首,像掌、握、按等字都可以在它下面找到。
《納揆》一詞一共包含12個筆畫。
《納揆》一詞的來源較為晦澀,不太容易查考到具體的出處。
繁體字《納揆》與簡體字《納揆》的拼寫相似,繁體字更常用于台灣和香港地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一定的變遷和演變。《納揆》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
不過,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參考古代文獻和研究資料,才能進行準确的描述。當前一般使用的是現代标準漢字寫法。
1. 我們需要納揆未來的趨勢,為業務的發展做好準備。
2. 經濟學家們使用各種數據和模型來納揆市場的動向。
3. 他憑借睿智的納揆,成功地避免了許多風險。
組詞:納悶、納涼、納新
近義詞:預測、推測、估計
反義詞:知己、待測、突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