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纳揆的意思、纳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纳揆的解释

任用百官。语出《书·舜典》:“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宋书·恩倖传·徐爰》:“天飞虽王德所至,终陟固有资田跃,神宗始於俾乂,上日兆於纳揆。”《隋书·高祖纪下》:“登庸纳揆之时,草昧经纶之日,丹诚大节,心尽帝图,茂绩殊勋,力宣王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纳揆是一个具有历史语义深度的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构词法和古代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构词解析 该词由“纳”“揆”二字构成:

  1. “纳”在《汉语大词典》中训为“接受;采纳”,《说文解字》释作“丝湿纳纳也”,引申为包容、接纳之意;
  2. “揆”据《尔雅》注为“度也”,《古代汉语词典》标注其核心义为“度量;揣度”,后衍生出管理、筹划等引申义。

二、文献用例 《尚书·舜典》载“纳于百揆,宾于四门”,此处“纳揆”作动宾结构使用,指舜帝被纳入政务管理体系。汉代孔安国传注云:“揆,度也,度百事总百官”,说明该词在先秦已具备管理国家事务的语义场。

三、语义演变 唐代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将“纳揆”凝练为合成词,特指帝王对宰相级官员的任命。宋代《册府元龟·铨选部》记载的“纳揆之重”表明,该词在典章文献中已成为官职任命的雅称。

四、现代应用 《辞源》(修订本)将其列为历史词汇,标注现代主要用于古籍解读与历史研究领域。北京大学《中文核心词汇表》将其归入C级词汇,属于专业阅读需要掌握的文言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纳揆”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搜索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1. 基本释义
    “纳揆”意为任用百官,源自《尚书·舜典》中的“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其中“纳”指接纳、选拔,“揆”指管理、准则,合起来表示帝王选拔并管理官员的行为。

  2. 字义分解

    • 纳:包含接受(如“采纳”)、纳入(如“纳税”)等含义,引申为选拔人才。
    • 揆:本义为度量、管理,后引申为宰相职位或治国准则(如“百揆”指百官)。
  3. 文献出处与用法
    该词多见于古代典籍,如《宋书》提到“神宗始於俾乂,上日兆於纳揆”,《隋书》记载“登庸纳揆之时,草昧经纶之日”,均用于描述帝王治理国家的举措。

  4. 其他引申含义
    部分网络释义提到“纳揆”可指登基称帝或科举中选,但这类用法在传统文献中较少见,可能是现代引申或特定语境下的解释。

  5. 总结与应用
    “纳揆”属文言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中。若需引用,建议结合《尚书》等经典文献的原始语境。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舜典》《隋书》等原文,或参考权威古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迭百功棒球鞭弭避谤楅衡碧瑠璃秘鲁不怠衬句黜罚翠笼带路人的耗風飆封执福草高人逸士告志鹳鸣馆陶园寡知咳唶好日头黑不溜秋横岭瓠壶简黜煎沸践期交谲叫苦不迭介气掎契军须快惬累人料食鸣放牛酪欧亚大陆浅暗气哺哺驱暑丧胆山东梆子伤筋动骨杓建神册省易死不要脸死尸竦削铜禁嗗突屋场无上无统谢咎